分享到: | 更多 |
突破“瓶颈”——用创新思维在两个育种方向上“齐头并进”
专家认为,我国黄淮地区的小麦产量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顶到了“天花板”,想要进一步提高产量是“难上加难”。
如何突破“百尺竿头”的“瓶颈”?茹振钢的思绪和视野跳向了东北和广东、福建等地区。
高纬度地区的小麦耐弱光,低纬度地区的小麦耐强光,把“高低纬度”地区的小麦进行重新“组装”,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这种创新思维带来的灵感,让茹振钢急不可耐地南下北上,搜罗种质资源。福建地区早已不再种植小麦,为了找到一株麦苗,茹振钢跑到武夷山上,虎啸岩、水帘洞、桃源峪……最终在路边找到几株麦苗,他如获至宝,装在矿泉水瓶中,一路小心翼翼地捧回新乡。
如今,这种高光效小麦新品种已经培育成功,既耐弱光又耐强光,茹振钢夸它“早上班,晚下班,中午还不休息”,不仅适应性更广,而且增产增效。
为了给粮食生产储备好技术和新成果,茹振钢带领团队,与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遗传研究所、西北农大、山东农大、湖南农大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资深育种专家联合攻关,向“世界100年、中国60年”没有攻克的难题——雄性不育系杂交小麦课题发起“冲锋”。
“美国在玉米杂交育种上掌握了话语权,袁隆平院士在水稻杂交育种上占领了制高点,我们要在杂交小麦上抢得先机!”
目前,茹振钢育成的小麦雄性不育系BNS,成为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利用的热点,杂交小麦已初见成效,技术已趋近成熟,今年在新乡种植的200多亩BNS型杂交小麦长势喜人,产量明显高于常规小麦,推广前景非常乐观。
“在小麦杂交优势利用上,我们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茹振钢非常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个杂交小麦新品种一旦通过“考验”大面积推广,会比常规品种增产100至150公斤,在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实现杂交小麦研发新突破,有望成为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占领国际种业竞争制高点的科技支撑。
“享受”痛苦——科学家用写诗、吹口哨传递快乐分享喜悦
选择了农业科研,等于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不断有人因为忍受不了孤独和焦灼而选择离开。
茹振钢的爱人、我省著名大白菜育种专家原连庄,与茹振钢相知相守30多年。茹振钢为小麦育种承受了多大压力,付出了多少艰辛,她心里最清楚。
“有一段时间茹振钢精神高度紧张,一个人站在窗前自言自语、手舞足蹈,我看了真的很担心!”
看着原连庄满是心疼的眼神,茹振钢摆摆手,笑着说:“甭担心,我乐在其中,非常享受!”
茹振钢说,科学研究犹如“十月怀胎”,本身令人十分痛苦,但痛得“舒服”、苦得“舒服”,让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这是为什么?
“因为痛得值得!‘怀胎’是为了新生命,‘分娩’等于实现了目标。心中有责任、有感情、有热爱、有兴趣,累就变成了享受,享受难题解决的过程,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为了排遣工作中的压力与情绪,茹振钢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养成了写诗的习惯。
茹振钢认为,诗是最简练的情感表达方式,能用最少的字表现最丰富的情感内容,写诗能让人放松,能调节心情,是他科研事业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工作中要经常面对很多困难、迷茫、压抑和失败,当然也有很多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些都给了我创作的激情,灵感一来让我欲罢不能!”
不仅如此,茹振钢还把诗歌的艺术想象用到了具体的育种工作中:“思想在想象的空间任意驰骋,让我看到了新品种的曼妙身姿,给了我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我会在具体实践中朝着这些而努力!”
而如果在研究过程中解决了一个难题,或者一个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茹振钢会轻轻地吹起口哨,让身边的人都感受到他的愉悦。
10天前,茹振钢带领团队,完美地把一个抗病基因加到了一个新品种之中,使这个品种更趋完善。一想到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付出的两年努力没有白费,一想到离成功又近了一步,茹振钢便情不自禁地吹起口哨《打靶归来》,他走到哪儿,口哨声便响到哪儿,欢快的旋律在校园荡漾……(记者 李虎成 通讯员 赵同增 吴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