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牵头南水北调全线信息化监控
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杨旸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了终生教职。对于大多数人,这顺理成章地意味着工作生活将进入稳定状态,“终于安顿下来了”。
杨旸并没有这样想。他觉得这个时候自己面临第二次重大选择:是这样“进入轨道”、稳步发展?还是再次做一个改变?
“我拿到终生教职的时候,我妻子也正好拿到博士学位。因为第一次选择,也就是来英国是我的决定,所以这次我让她来做决定。”杨旸说。
他们最后决定回到家乡,回到家人的身边。
2008年,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杨旸回国加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
2012年,南水北调工程采用信息化监控的项目开始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的‘工程安全、供水安全、人身安全’三个安全保障需求面临着监控环境复杂多变、传感器类型繁多且数据类型复杂、安全可靠性要求极高等诸多挑战。”杨旸说。
核心技术难题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如何及时、准确、高效率地融合和处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海量感知数据;其次,如何设计和规划一个兼容性强、扩展性好的异构通信网络协作传输架构,能够因地制宜地利用不同制式的有线/无线通信网络,确保海量数据和监控信息的高效实时传输;第三,如何利用网络化平台实现运营环境综合监控和统一指挥调度。
杨旸和创新团队对全线1400多千米的施工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工程调研,完成了“三个安全”综合保障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报告,创新团队一直致力于“宽带无线传感网”关键技术研发,针对上述技术难题与挑战,着重强化了安全保障方案的设计与论证,以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创新,通过学科交叉形成优势互补,从芯片、设备、系统三个层面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实现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的“三个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了全面有力的支撑。
搞科研也应“不忘初心”
海外引进人才回国工作,不少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
“一棵树,长得再高,抵抗风沙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一片树林,才能发挥作用,抵御风沙。科研工作,团队非常重要。”杨旸说。
这次南水北调的信息化监控项目,创新团队由来自上海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的12位年富力强的优秀学术带头人组成,科研领域包括新型传感器、低功耗芯片、数据压缩、无线通信、协议优化、核心网、智能信息处理、云计算、物联网、软件工程、监控系统优化等交叉学科。
杨旸介绍自己的团队说,他们长期工作在科研一线、思维敏锐、具有国际视野、注重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涉及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发明和应用开发实践等多个重要阶段,科研团队和依托研究所在上述各个领域的科研水平、支撑条件和综合实力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每个科研人员在最初都是有自己的追求。回国后,项目会多些,但不能‘为项目而追求项目’,不要忘掉自己的初心。只要安安心心做事情,总会有自己的成果。”杨旸说。
■人物档案
杨旸,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获中科院推荐,成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总体组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宽带无线通信网(4G/5G/WiFi)及无线新技术测试验证平台。在国际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100多篇科研论文,编著了学术专著一部,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8项和国际PCT专利5项。 (文·本报记者 胡唯元)
李振声:惟愿天下仓廪实 | 2014-05-17 |
中科院院士崔向群:为国奉献是一种单纯的坚持 | 2014-05-17 |
院士崔向群:“镜”是一生坚持 | 2014-05-17 |
范渊:网络神探在云端 | 2014-05-17 |
伍海辉:就是想做 一些有趣的事(图) | 2014-05-17 |
田维赢、王鹏程:屡次创业屡次失败 最终小... | 2014-05-17 |
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北省胸科医院院长李登瑞... | 2014-05-17 |
拉有玉:修铁路的藏族汉子(图) | 2014-05-17 |
有一种担当叫“我是警察!” | 2014-05-17 |
贾磊:会说话,就会用手机 | 2014-0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