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神经语言学”领头人杨亦鸣:拼命三郎让旧理论上蔓新枝
//www.workercn.cn2015-06-12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更多

杨亦鸣

杨亦鸣和他的创新团队

  他是目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颁给了他,以表彰他在神经语言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当年他还不到50岁。这是中国人文社科最高奖,前三届颁给了王力、季羡林、俞敏等80岁以上的大师。他就是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杨亦鸣教授。

  杨亦鸣开创的“透视分离法”被誉为“近代音研究的一项新方法”。然而,他的科研道路并未沿着传统语言学的方向继续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杨亦鸣开始注意到国际语言学研究的转向。自此,杨亦鸣和他的创新团队将全部身心投入到这趟漫长的科研征程中。  

  ①一个“拼命三郎”

  作为长江学者,杨亦鸣教授仍然坚持在本科生的课堂上讲授《语言学概论》。在这群大一新生眼中,他永远穿着一身熨烫平整的白衬衫、西装裤,一丝不苟,就像他对待学术的态度。

  顶着一头蓬松白发走在校园里的杨亦鸣甚是惹眼,除非走近细看,否则你不能瞧见隐匿其中的几绺黑发丝。如果你对杨亦鸣的工作强度稍加了解,恐怕就不会对他那一头花白头发感到惊奇了。

  据杨亦鸣的徒弟张强回忆,杨亦鸣为了“熬”一篇论文,曾经三天三夜在办公室“闭关”研究。每当需要资料时,办公室的门缝里就会递出一张小纸条,心领神会的徒弟们便将相应的文献送进这间屋子。当第四天大门敞开时,桌上只有他啃了几口的烧饼,而另外准备的盒饭仍摞在原处,一口未动。

  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正源于杨亦鸣对学科发展有着深切的责任感:“我们会踏踏实实做好学术,目标肯定是争取做到中国最好的,为中国在世界上争取自己独有的学术地位。”神经语言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存在太多未开发的领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需要做大量探索性的工作。而杨亦鸣自己就是一个标杆,尽管他总是说:“我算不上有远见,我相信青年人会看得更远。”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