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神经语言学”领头人杨亦鸣:拼命三郎让旧理论上蔓新枝
//www.workercn.cn2015-06-12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更多

  ② 旧理论上蔓新枝

  江苏师范大学的语言学学科团队是我国神经语言学的开拓者,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即将语言学理论知识与神经科学等相结合,设立神经语言学研究方向,招收和培养国内首批神经语言学博士和硕士人才。目前学科研究涉及阅读障碍,神经词汇学,神经句法学,神经语音学,手语、口吃以及失语症等语言障碍的神经机制等,取得了高水平研究成果。

  2008年,江苏师范大学在原语言研究所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力量基础上,成立了我国唯一独立建制的语言科学学院,教育部副部长、时任国家语委主任郝平为学院揭牌,并指出“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的成立是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2010年1月,学院发出一封寄往荷兰的论文,4个月之后,这篇修改了5年之久的论文——《中英人群发展性阅读障碍:从不同的语言中分离出阅读障碍效应》被国际脑科学顶级期刊Brain(《脑》)刊登,Brain编辑部以“文章写作和构思出众,是本领域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成果,作者应该为此成果而感到自豪”来评价这篇仅被改动两处标点符号的处女作。这是国内第一篇发表在Brain杂志上的语言学研究论文,论文发表后,2年内就被SCI期刊引用40多次。

  文章的第一作者——该团队的博士生胡伟,那年才31岁。

  在杨亦鸣看来,年轻人“早日挑大担”比什么都迫切:“青年人做科研没有劣势,只有优势,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是从年轻时做起的,青年人应该知道这一点,只要做就会有优势,不做才是劣势。”

  ③ 小团队有大力量

  杨亦鸣教授的专著《语言的神经机制与语言理论研究》获得了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十一五”之后,神经语言学研究小组又被遴选为江苏省第一批科技创新团队,“语言认知科学与文化艺术”学科获批江苏省优势学科。

  神经语言学属于语言学、认知科学、脑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等相关前沿交叉科学,科研时遇到的难题往往无从借鉴。这非常考验个人及团队的创新能力。

  在学科草创之初,团队里的年轻人大多是文科背景,当时经费也十分紧张,没有做实验需要的磁共振设备。他们跑遍徐州大小医院,终于在一家医院找到了合适的设备。但是他们仍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自学物理知识,动手做反应按键盒,在线路上包裹防磁材料,制作可以放入磁体间的反光镜、毛玻璃镜框,说服被试者参加实验。他们就是靠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从而收获了大量宝贵的基础数据,使后续研究得以前进。

  2014年,神经语言学研究团队承担了由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以“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为主题的首届世界语言大会的主要筹备和策划工作。同年6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以“‘多言多语’促进沟通”为题报道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合作召开的世界语言大会。杨亦鸣带领的科研团队及其研究成果在大会中展露风采。

  长路漫漫,上下求索,杨亦鸣和他的创新团队以科研为信仰,以创新为灵魂,在新的起点上扬帆起航。 (张永恒 高洁)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