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国防信息学院信息化建设管理教研室孟宝宏教授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拓荒牛雕塑。
这头拓荒牛挺着倔强的犄角,后腿紧蹬大地,浑身的肌肉暴凸,古铜色躯体成一道满月型的弯弧,正埋头奋力向前。
从教25年来,孟宝宏就如同这头“拓荒牛”,永不知疲倦,始终在我军信息化建设没开垦的领域研究探索,先后出版专著、教材、辞书40余部,呈报军委、总部首长机关研究报告30余份,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军队教学科研成果一二等奖20余项、国家专利4项。
前不久,总参党委研究决定,给孟宝宏记二等功一次。
激发追赶潮头的梦想
多年前的一个隆冬,作为学院的一名教员,孟宝宏参加了某军区组织的一次诸兵种联合作战实兵演习。
硝烟散去,他心里沉甸甸的,“我军当前信息化建设现状,已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作为院校的教员,面对差距,就要勇于追赶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头,肩负起攻克信息化建设理论和培养人才的重任!”
从那时起,孟宝宏就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为全军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引领和人才支撑。
两年里,他利用下部队调研的机会,找领导谈、和基层官兵聊,详细了解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现实问题;到科研机构找对策,广泛收集外军信息化建设经验做法。经过艰苦探索,孟宝宏撰写的十几万字的《高技术条件下作战问题研究》一书,呈送到院领导案头。前瞻的视角、厚实的理论、较强的操作性,让院领导眼前一亮:作为一名教员,潜心研究引领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是难得的可造之才。
为使孟宝宏有更广阔的平台研究信息化建设最新理论,院领导把他调整到学院通信发展战略研究所。
他果不负众望。几年间,相继推出了《军队信息化概论》《军队信息化建设基础》等10多部信息化建设理论专著。为最大限度满足部队官兵学习前沿信息化知识的需要,孟宝宏每年都在《解放军报》做一次高端访谈。基层官兵说,孟教授介绍的这些信息化知识,就像一场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由于孟宝宏和他的课题组在全军最早开展信息化建设理论研究,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军通信兵信息战理论研究中心、全军数据链指挥管理人才培训中心、全军电磁频谱管理指挥人才培训中心相继落户学院。
学科建设转型“挑大梁”
今年4月上旬,第30期全军师职领导干部信息作战理论培训班在学院开班。至此,该班已连续开办了17年,在全军已享有很高的声誉。
1998年,全军信息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此时,孟宝宏强烈的意识到,光靠理论引领部队信息化建设还远远不够,能不能在学院设置一个军队信息化建设学科专业?在这一大胆设想的推动下,从这年起,他带领课题组就着手谋划“军队信息化建设学科专业”建设问题。
次年春,全军第一批作战部队师职领导干部走进学院,系统接受信息化建设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也是学院在全军院校第一个开设师职领导干部信息作战理论培训班。
17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全军师职领导干部走进课堂。他们回到部队,积极发挥酵母作用,对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军师职领导干部信息作战理论培训班的成功创办,使院领导的思路更为开朗:以“军队信息化建设学科专业”为蓝本,推动学院学科建设全面转型。
几年来,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孟宝宏带领课题组采取“增、转、撤”的方式,以军事信息学为核心,辐射带动指挥信息系统运用、信息化建设、军事需求等新兴学科专业领域创新发展,大力深化网络空间作战、电磁频谱管理、作战数据管理等10个新兴学科专业建设,使学院人才培养实现了由通信向信息、由兵种向联合、由军队向国防的质的飞跃,凸显出特色优势。
2013年底,由孟宝宏牵头完成的《军队信息化建设学科专业创立与实践》教学成果,被评为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甘当部队建设的“清道夫”
作为一名院校教员,孟宝宏每年有近一半的时间扑在部队训练场和演兵场,在与部队一起“打仗”中发现和攻克部队信息能力建设中的“拦路虎”。
“孟教授,部队远程机动,实现动中通是一个老大难,请帮我们想个解决的办法吧!”这天,电话里传来第31集团军信息化处处长聂坤华焦急的声音。
不久后,第31集团军某师组织远程机动演练,孟宝宏全程参加战斗,他一会儿在野战指挥车里仔细了解指挥员通信工具使用,一会儿跟随作战分队了解通信联络,迷彩服干了湿、湿了干,一天下来,全身都是盐渍。
孟宝宏发现,通信手段单一、技术滞后是影响“动中通”的主要症结。他萌生了综合运用各种通信手段、融合运用各种通信技术的想法。
回到学院,孟宝宏聚集科研人员,确立了“战术机动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和作战运用”的科研课题。
他从需求论证、方案设计、项目研发等环节,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攻关,“战术机动综合信息系统”很快研制成功,并迅速投入实战运用。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眼光盯着战场。随着“通信兵基地化网络化模拟化训练”、“复杂电磁环境构建与运用”等成功研发,基层部队一个个作战训练和建设运用难题,都被孟宝宏和他的课题组攻克。其中,“分布获取仿真参数的复杂电磁环境仿真平台”“接力通信天线调角调高架设系统及方法”等成果,还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老牛伏枥,志在千里。伴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前进的步伐,孟宝宏仍像那头“拓荒牛”一样埋头向前,永不知疲倦的探索着。
沧桑正道 | 2008-12-19 |
朱清时:中国最“牛”的大学校长(组图) | 2008-12-19 |
李雪健:珍惜“演员”的名号(组图) | 2008-12-19 |
肖官惠回忆谢志光:最困难的情况下他也没动... | 2008-12-19 |
中铁五局沪昆项目部常务副经理赵艳:云贵高... | 2008-12-19 |
对话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我在深圳带出一批“... | 2008-12-19 |
骆文冠:他设计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图) | 2008-12-19 |
吴以岭:中医药创新“拓荒牛” | 2008-12-19 |
“春天通讯员”吴松营:他记录的“南方谈话... | 2008-12-19 |
杨关印:对龙感湖的回报 | 2008-1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