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去美国领奖回来 她的骨头疼了一年
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也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拉斯克奖被誉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屠呦呦因此被称为“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当年,屠呦呦亲自去美国领奖。
时隔4年,屠呦呦已85岁高龄,不少“老年病”缠身,听力严重下降,腰也不好,平常的“旅行”就是和老伴李廷钊在小区里散散步。今年10月获得诺奖后,对于是否去瑞典领奖,屠呦呦颇为犹豫,她当时在接受《纽约时报》等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这一徘徊心态。但当单位相关同事劝她说“获得诺奖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是国家的荣誉,如果可能,最好尽量前往”的时候,她就立刻决定去瑞典领奖。丈夫李廷钊说:“一说到国家需要,她立刻就能下定决心。她一辈子都是这样。当初,为承担起青蒿素研究任务,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两个女儿骨肉分离;为彻底了解青蒿素的毒副作用,她冒着生命危险主动以身试药。抗美援朝期间,我提出过要参军卫国,当时尚在读大学的屠呦呦也要到朝鲜战场去。”
王满元也对北青报记者说,当老师一想到去瑞典领奖是为国争光的事情,就立刻将其视为最重要的任务,“其实她今年还获得了哈佛大学颁发的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这个奖她没去领,是让在美国的女儿代领的。可是对于诺奖,她还是决定亲自去。”王满元透露,老师的血象指标一直都不太好,或许与当年提取青蒿素时接触大量乙醚导致中毒性肝炎有关,而2011年那次去美国领取拉斯克奖回来后,让她的骨头疼了一年。
北京时间12月4日13点50分,屠呦呦乘坐CA911航班飞往瑞典。屠呦呦从北京出发时走的是普通通道而非VIP通道,让领导和媒体空等了一场。这则消息近日被炒得很热,有网友对大科学家这种“气节”称赞不已,也有网友甚至关心屠呦呦此举是否会让领导“不高兴”。提及此事,王满元表示,外界对这条新闻反应有点“过”,“屠老师当时不会想这么多的,不会故意要怎样,她一生不爱麻烦人,当时估计就单纯地想着少给大家添麻烦,赶紧上飞机。”
青蒿研究“大会战” 曾因“偏重实验室研究”受批评
岁月多磨难。1975年,在进一步部署青蒿研究“大会战”的成都会议上,屠呦呦曾受到批评。据黎润红整理的《“523 任务”大事记(1964至1981年)》记载,“成都会议上各研究单位汇报交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会议特别提到广东中医学院中医中药研究组八年如一日,坚持深入疟区农村,积累了救治脑型疟疾的经验,取得了较好成绩。与此同时也提到有些单位偏重于实验室研究,关起门来搞提高的倾向也时有表现。”而据相关知情人士介绍,这句带有批评意味的话,针对的对象之一就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
当许多人响应号召兴致勃勃地将青蒿素广泛投入临床试验时,作为发现者,屠呦呦却坚持要在实验室里搞清楚青蒿素的结构,在明确结构后再确定是否应大面积投入临床应用。她认为这才是对病患负责、遵循医学基本规律的态度。
在后来的研究中,屠呦呦还发现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治疗效果明显,但是临床研究工作却因为资金短缺而始终无法开展。王满元说:“当时,没有药厂愿意提供经费,因为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治疗只是增加了药物的适应症,药物的制备工艺改变不大,对企业来说,利润难以保证。”直到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双氢青蒿素片获得药物临床研究批件才被重新关注,但是这份批件已经过期了。
屠呦呦:默默无闻之后的一鸣惊人 | 2011-10-19 |
以“求是”的心态看待屠呦呦 | 2011-10-19 |
屠呦呦:打开一扇崭新的窗户(图) | 2011-10-19 |
屠呦呦和“中国神药”青蒿素 | 2011-10-19 |
资料:屠呦呦的七项贡献(组图) | 2011-10-19 |
屠呦呦获奖背后的艰辛:成功,在190次失... | 2011-10-19 |
青蒿素是集体发明 屠呦呦是发明第一人 | 2011-10-19 |
屠呦呦:获奖不很意外 也曾怀疑自己的路是... | 2011-10-19 |
屠呦呦:青蒿素是这样提取的(图) | 2011-10-19 |
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 中国第一人 | 2011-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