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新院士张旭
得知自己当选院士,张旭扶了扶眼镜,合上正在翻阅的文献,一如平时的从容。
54岁的张旭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从1980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至今,他对科研一路执着。除了做好科研,张旭还想做好科普。自己的脑神经基础研究晦涩难懂,只能告诉别人,“我研究‘痛’。”
肿瘤病人之痛,永记在心
脑组织主要包括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神经元有感受刺激的功能,肢体感觉到冷、热、痛、痒,都是经过神经元传递。专注对“痛”的研究,起于张旭在四军大第二附属医院当实习医生时。张旭对一位病人印象深刻,肿瘤侵入病人的神经,根本无法通过手术治疗。而钻心的难受让病人在病床上虚弱地呻吟,注射止疼药吗啡都无法缓解他的痛苦。医疗手段终究没能挽回病人的生命,“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人感觉到疼痛的机理找出来,从根本入手,因症制药,减轻痛苦。”
像猫头鹰,一脑两用
1990年,张旭进入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读博,每天几乎都是一早进实验室,深夜才回宿舍。瑞典位于高纬度区,夏日只有两三小时的黑夜。张旭最喜欢的便是仲夏夜,凌晨结束科研后,迎着朝霞,经过一座长长的大桥,独自散步回到宿舍。此情此景下,张旭有半个脑子在认真想着科研进展,还有半个脑子犒劳下自己对艺术的梦想——欣赏美丽的画面。
2009年,张旭出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仍要求自己每年要有新成果。至今,他发表的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已达110篇。中科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章文峻表示,如果面向高新科技的应用领域,高产较为常见,而张旭做的是基础研究,论文高产并不容易。
“我每次见到他,不是写论文,就是翻文献。”章文峻说。张旭白天常有行政事务,清早和傍晚后才是他潜心科研的时间,其余时间则必须见缝插针。久而久之,章文峻掌握了规律,张旭每天早上8点就会守在实验室; 而晚上,张旭的实验室也是灯火通明。想找他,这两个时间去,一逮一个准。章文峻眼里,张旭像只猫头鹰,有时还能“一脑两用”,每分每秒,至少有半个脑子在科研。
自扫实验室,也是理思绪
张旭所做的研究,一部分是痛机理和镇痛研究。他为感觉神经元中的1万多个基因绘制表达谱,像一本字典,罗列出感受疼痛等功能的基因和蛋白质。通过它们,可为止痛药找到对症下药的靶点,有针对性地减轻疼痛。另一部分,是对儿童智力发育缺陷的研究。张旭表示,一个是感觉,另一个是认知,两者紧密联系,和脑神经元脱不开关系。大脑结构发育异常或受到伤害,影响学习记忆等脑功能,病因十分复杂,且往往是不可逆的。
张旭的学生都有熬夜经历。然而,张旭对他们的要求还是早上9时开始科研。他觉得自己搞行政,给孩子们的时间不多。学生要是提早到实验室,张旭就在这段时间里,尽力为“早起的鸟儿”答疑解惑。这也是张旭8时到实验室的另一个原因。有时学生们没有将实验室整理干净,他就会亲自打扫一下。
学生李昌林说,在实验室,听到老师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吃别人的第二口饭,科研要做就做第一”。(本报记者 徐瑞哲实习生 郑子愚)
创新是不断超越的原动力 | 2009-02-05 |
罗素兰:海洋药物研究追梦人(图) | 2009-02-05 |
空军装备研究院陈淑文:心中始终装着明天的... | 2009-02-05 |
张笋:“作为医生,技术很重要,但良心更重... | 2009-02-05 |
医学专家陈宜张院士:求实唯真讲良心 清廉... | 2009-02-05 |
刘晓楠:我比男生更能吃苦 | 2009-02-05 |
程思佳:大学实验室里的高中生(图) | 2009-02-05 |
归侨眼科专家张旭:勇于“清零”的人生 | 2009-02-05 |
常景泓:人生的第二次起跳(图) | 2009-02-05 |
吃饭靠外卖 晚上常熬夜 困了喝咖啡 苏州... | 2009-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