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颠覆传统耕作模式
在多年的薯类栽培实践中,韦本辉意识到,农业除了要关注良种、良法,还不能忽略土壤。
“土壤是农业之母,土壤好了什么都能长好,土壤坏了后患无穷。”他为我国的土壤状况深深担忧:一方面,传统的犁头式耕作深度有限,可利用的土层一般不超过20厘米,土壤自身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更为严重的是,化肥的长期过量使用导致土层板结、土壤变酸——长此以往,农业如何可持续,粮食的质量怎么保障?
农谚说“深耕一寸土,多耐十天旱,多打十斤粮”,韦本辉决定在“深耕深松”上下功夫。经过多年思索,他在2008年发明了粉垄技术。
“所谓粉垄,就是用钻头替代犁头,通过高速旋转、横向切割,实现土壤的深耕深松。”韦本辉说,粉垄可使耕作的土层加深一倍,把土壤研磨成粉状且不弄乱土层;同时,粉垄机一次前行就可完成“犁、耙、打”等全部耕作程序,避免了拖拉机多次往返对耕地的碾压。
粉垄技术的关键是粉垄机。最初,韦本辉找到一位农机师傅帮忙,画出草图并加工制造螺旋钻头,但实验结果不理想。2010年6月,他又辗转找到广西五丰机械公司,委托他们研制,并于当年10月研制出由拖拉机牵引螺旋型钻头的第一代粉垄机。此后,经过反复试验、改进,自走式多功能粉垄机械在今年11月通过技术鉴定。
与此同时,韦本辉南下海南岛、北上黑龙江、西到新疆……足迹遍及20个省区,行程数万公里,跟着粉垄机对甘蔗、水稻、小麦、玉米等20种作物做对照试验。
结果表明,采用粉垄技术能实现多季持续增产,增幅在10%—38%之间,山药、木薯等块根块茎作物最高可增产40%以上。
与现有耕作方式相比,粉垄技术每产出100公斤粮食可少用化肥0.35公斤—4.29公斤,减幅为10%—30%。
韦本辉和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的合作研究表明,粉垄耕作可使土壤的总量养分增加15%以上,氧气和贮水能力分别增加1倍以上,不仅减少了对化肥的依赖,缓解了土壤板结,还有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可以使作物的根系长得更深、更发达,从而显著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粉垄技术得到多位农业专家的充分肯定。自2011年起就关注粉垄技术的袁隆平院士,在自己的常规稻和超级稻试验田中试用后,增产效果明显。他还亲自给农业部写信,呼吁大力推广粉垄技术,认为其“活土、保水、透气,明显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是“增加粮食产量、改善农业生态的重要举措”。
据测算,如全国推广粉垄技术0.67亿公顷,可新增相当于0.1亿—0.13亿公顷耕地的生产能力,节省化肥500万吨、增加农业用水300亿立方米,相当于新建300座大型水库,增产的粮食可养活2亿—3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