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谭天伟 郭红松绘
一个初夏的清晨,位于北京和平西桥附近的北京化工大学行政楼内,记者见到了谭天伟院士。这位集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生物工程专家、海归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大学校长,沉静厚重、思维敏捷,话语间透着科学大家的豁达气度。
“育人是我一生必须做的事”
每年的教师节,谭天伟的幸福指数就会倍增。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祝福,借助信件、电话、微信和鲜花等各种载体,纷至沓来。
他热爱教育事业,爱和学生们在一起。在全国的大学校长中,能够坚持每周给本科生上基础课,而且一上就是20多年的,为数并不多。
视野开阔了,做起科研才有前瞻性。这也是谭天伟坚持给本科生授课的主要原因。回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经历,正是因为得到不同风格的导师的影响,他才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科研风格。上行下效,满园的绿色中,越来越多的院士、博导、硕导走进了本科生的基础课与核心课的课堂,令学生们受益匪浅。
谭天伟对教育的付出赢得了学生们的高度认同。正因如此,在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等单位组织的“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评选活动中,谭天伟获评“2015年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学生们说,喜欢看到校长夹着书本匆匆走进课堂,喜欢在食堂里看到校长和他们一起打盒饭,喜欢校长在讲座中展示的国际视野和流露的智者幽默……
因为学生们的喜爱和期待,谭天伟更不敢有须臾懈怠:“育人是我一生必须做的事情!”
“坚持再坚持,最终获得科研的突破,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
20世纪80年代初,谭天伟考入清华大学攻读化工专业,因学习成绩优异获得本硕博连读的资格;1990年2月公派出国,成为德国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瑞典伦德大学的联合博士研究生;1992年12月学成回国获得清华大学博士生学位;1993年来到化工大学,开始了教学和科研“双肩挑”模式……
35年来,做过的试验不计其数,失败的次数数不胜数,但在谭天伟看来,“有时候只要再坚持一分钟,但不是原位的坚持,而是换一种思路,可能就会有转机,这对于一位科研工作者至关重要。”
他举了一个例子,20世纪90年代,我国维生素D2产品大部分靠进口,国内维生素D2的生产率只有25%~27%.而作为生产维生素D2的主要原料,麦角固醇是一种重要的医药化工原料,国内外均采用酵母发酵法进行生产且成本较高,这也是导致我国维生素D2生产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时,日本的发酵技术已经很成熟了,难以超越,我们必须另辟蹊径,能否不用发酵法而采用一种新的工艺路线生产呢?”谭天伟在多次试验失败后提出这种思路。他在一次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在一些制药厂的废菌丝体内竟含有高达1%的麦角固醇。他很兴奋:“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可以省去发酵步骤直接利用麦角固醇生产维生素D2,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此后,该项目获得了2002年的国家技术发明奖。
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谭天伟在生物工程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攻关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和973项目14项,部委级项目10项;累计发表SCI论文200多篇,EI论文230多篇。以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
营造“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创新文化氛围
在谭天伟看来,人才是创新的关键。身为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他认为,要善于搭建科研平台吸引高精尖人才,组建一个个“真刀实枪做科研”的团队,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创新思维热爱化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这责任重大。“但是,能够为祖国奉献尽一己之力,也是自己最感骄傲的事情!”
在谭天伟的倡导下,一种“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创新文化氛围在校园里滋养着青年学子。他援引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
为了把更多青年人的科研新成果推向社会,谭天伟多次组织他们到全国各地与企业见面洽谈,使许多科研成果找到了“婆家”。对比国外的产学研一体化现状,谭天伟感慨,国内还需要加快步伐,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要有这种紧迫意识。
如今,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已经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20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学校的两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学术骨干、科研精英分布在化学、化工、安全、能源、材料等不同的学科,目前学校的化学、材料、工程三个学科已经进入全球科研机构ESI排名的前1%.
这就是谭天伟,一位热爱教育的大学校长,一位热爱祖国、勇于创新的科学家。(本报记者 金振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