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颜宁:开攻克癌症的另一扇门(图)
//www.workercn.cn2016-05-26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打开攻克癌症的另一扇门

——记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颜宁

本报记者 佘 颖

    左图 颜宁(右)跟同事在做实验。 (资料图片)

  右图 颜宁在实验室忙碌。 (资料图片)

  人物小传

  颜宁是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2007年,不满30岁的她被清华大学医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短短5年间,她的团队独立或与其他团队合作解析了若干个膜蛋白结构并分析了功能机理,该研究入选《科学》杂志评选的2009年度和2012年度“科学十大进展”。她主持的TAL效应蛋白特异识别DNA的分子机理研究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之一。

  颜宁很忙,打了好几次电话约采访,她总是没时间,因为在为一个很重要的学术会议准备“paper”(论文)。

  如果据此以为她是个只会搞研究的女博导那就错了。39岁的颜宁就是传说中“别人的老师”:眉清目秀,课讲得极好,写论文堪称神速,团队科研水平世界一流。

  这个高颜值的美女博导进入大众视野,是因为一项出色的科研成果:2014年,颜宁带领团队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成果,首次在全球描绘出GLUT1葡萄糖转运蛋白的三维结构。这项研究被描绘为“饿死癌细胞”,当时新浪微博的相关话题点击量超过435万次。

  “癌细胞高度依赖的葡萄糖需要通过GLUT1摄取。但实际上,GLUT1葡萄糖转运蛋白只是葡萄糖进出细胞时所走的那扇门。”颜宁说,“GLUT1几乎存在于人体的每一个细胞,对于维持血糖浓度稳定和大脑供能起到关键作用。它还与一系列遗传疾病有关,如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GLUT1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将会导致大脑萎缩、智力低下、癫痫等疾病”。

  颜宁和团队攻坚半年,终于画出了葡萄糖进出人体细胞的这扇门到底是什么样子,而国际学术界已为此奋斗了20年。

  凭一封信进入普林斯顿大学

  运气从来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颜宁从小成绩优异,1996年,顺利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大三暑假,她进入饶子和教授的实验室接受了初步的结构生物学训练,并申请出国留学。

  碰巧,当时还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担任助理教授的施一公到清华大学作报告,介绍普林斯顿大学的情况。

  施一公是2000年负责面试亚洲学生的普林斯顿教授,颜宁就给他写了一封英文信,言简意赅地列举出自己的成绩,结尾说:“我在各方面都很出色,我想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申请出国很浪费时间,如果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我,我就不再花精力申请别的学校……”可能是这封牛气冲天的信“震”住了施一公,他从普林斯顿打电话面试了颜宁,颜宁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

  来到普林斯顿大学,为跟上学习进度,颜宁每天只睡6小时。回忆起在普林斯顿的第一学期,颜宁的印象就是一直在读论文,“几乎每天晚上都是在床上读着论文睡着了。论文掉在一边,早晨醒来,捡起来接着读”。

  后来,颜宁进入施一公的实验室做研究,开始用结构生物学等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

  2004年,颜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此时,施一公的实验室有了一个新课题:做膜蛋白。

  在人类基因组编码蛋白的3万个基因中,约有30%编码的是膜蛋白;在美国FDA(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上市的药物中,一半以上以膜蛋白为作用目标。然而,对于如此重要的膜蛋白,科学家对它们的精微结构和工作机理却一直知之甚少。

  “对做结构生物学的人来说,做膜蛋白是个特别大的挑战,需要从头做起。”2005年,热爱挑战的颜宁留在实验室,从头进行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研究最初,颜宁带领的小组就走了一条聪明的“筛选”之路:首先在一系列膜蛋白中,找出相对比较容易提纯和结晶的,然后集中精力去解析它们的结构和功能。这种聪明的“筛选”策略再配以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2006年10月,他们破解了实验室的第一个膜蛋白结构。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