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王少奎:只发了两篇论文的水稻育种专家(图)
//www.workercn.cn2016-07-04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能进入这种传承,我觉得很幸运”

  博士毕业后,王少奎在中科院遗传所做了2年博士后。2014年出站时,多所高校向她递去了橄榄枝。

  “很多学校给的条件,都比华农好。但我还是选择回来了,这里是我的母校,华农在水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基础,有丁颖先生和他传承下来的学术传统和精神。”

  王少奎说起读博期间接触过的老师,如数家珍:“老师们都非常好。严小龙老师给我们上过课,他那种儒雅的风度,令人神往。庄楚雄老师的选修课最热门,好多同学都选不上,我也是,只有去旁听。刚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是曾瑞珍老师带着我去水稻田里,手把手教我认识水稻的性状。刘向东老师数十年研究水稻多倍体,真正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非常让人敬佩。”

  王少奎是以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身份引进到学校农学院的,跟学生时代仰慕的大师们一起工作,王少奎说自己“很幸运”,也换了一个角度看待他们的成就:学生时代看到的只是光环,现在能真正理解他们的付出。她总是记得,有时候晚上加班到10点准备回家时,还看到刘耀光老师的办公室亮着灯。“刘老师已经取得那么高的学术成就了,还这么努力,我们又该怎样呢?”

  2015年7月,王少奎又一篇论文在《自然·遗传学》上发表,她的研究中确定了一个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情况下控制水稻性状和质地的新基因GW7。该论文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水稻遗传学家Susan McCouch的高度评价:“水稻育种界一直有这么一个瓶颈——我们已经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或品质,但从来没能够同时提高这两者……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培育出既好吃又便宜的大米。”

  栾鑫是张桂权2014级的博士,也是王少奎的师弟,他说:“师姐非常刻苦,其实很多人不愿意干田里的活,她却不会。夏季稻收获的时节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她会连续在田里待几个小时,有时候没有穿水鞋,挽挽裤腿就下去了,我们男生都做不到。她在科研上要求很严格,在生活中却对我们非常照顾。”

  朱海涛老师说:“每次和她在田里取样品,要是先做完了,她都会问我需不需要帮忙。”

  “女科学家是个伪概念”

  现在生活安定下来了,每天她也要接送女儿上下学,“生活很规律,朝八晚六”,王少奎看似普通的生活节奏里,却有着不普通的充实:中午从不午休,一直工作,晚上陪女儿做作业、看书后,会看文献、备课,在家里从不闲着。忙起来的时候,她也会在实验室待到很晚才回去。

  “时间安排好就行了”王少奎对目前的状态是比较满意的,“要知足,才会快乐;知不足,才会追求更美好的。”

  当问及作为一个女性,在科研上跟男性相比有什么不一样时,王少奎认为,这是个伪概念。在其他工作上也好,男的不一定有优势,女的也不一定有劣势,这跟投入的时间有关系。女性总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孩子和家庭上,如果时间安排得好,又有家里人支持,是完全可以做得很好的。

  一路走来,王少奎心怀感恩,总是说自己很幸运,她身上有种云淡风轻的气质,却又那么执着认真。

  在她心里,无论荣誉得失,都是过去了,生活工作永远是向前走。未来,她希望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次课,做好每一个实验,争取在分子设计育种方面取得进展。

  “凡事认真,就能得到出乎意料的结果。如果糊弄过去,就很难有所得。”

  这么多年来,她一直这么做,也还将继续这么做。

  (谢 韩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