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高同雨:为灵山植被疗伤(图)
//www.workercn.cn2016-08-15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素描/琚理

  7月,北京最高峰——灵山最美最宜人的时候,草正茂盛,游人欢呼着拍照留念。海拔2200米的坡顶,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远离人群,在草甸上来回忙活。

  “别人来灵山盯着景儿,我是盯着地,这地方的草可金贵了。”39岁的高同雨说。他是门头沟区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灵山土壤层薄,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开发,亚高山草甸植被退化严重,地表裸露,沟壑纵横。2014年起,高同雨带着基地的博士后,在两万平方米的示范区内试验亚高山草甸生态修复技术。

  灵山一年只有两个多月无霜期,也就是只能在6到8月份之间进行种植保育,时间紧张,运输是第一个难题。示范区接近山顶,坡度陡,没有公路,修复草甸需要用大量生态袋和土基质,人挑马驮效率太低,还会破坏生态。最后想尽办法,才把这些材料运到目的地。两万平方米的示范区,相当于30亩地。山顶没水,高同雨和同事在山脚找到一条水沟,用一节一节的水管接起三四百米长的水路,再通过水泵引到临时蓄水池里,解决了灌溉问题。

  每隔一周,高同雨就驱车三小时来到示范区,观察生长情况。“发现哪棵树或者一小块草没成活,心情就像医生没治好病人一样沉重,必须得把原因找出来”。经过两年精心保育,草、灌木,甚至部分适合高山气候的乔木,在示范区种植的31种植物80%以上成活了,2015年示范区植被覆盖率达到70%,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了98.1%,沟蚀治理率达到91.7%,灵山的“伤”找到了治疗好方法。高同雨获得了北京市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表彰。他说,“把灵山生态修复好,为北京守护好一片青山,是我最大的心愿。” (本报通讯员 李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