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要回到最需要医疗人才的家乡去”
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国外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向格日力伸出了橄榄枝。格日力一一回绝,他说:“我从高原来,我的根在高原。我要回到祖国,回到高原,回到最需要医疗人才的家乡去。”
2001年7月,格日力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青海,“当时青海的财政不富裕,但省里克服重重困难为我划拨科研资金,提供实验室。”从那时起,他的“日历”里就再也没有节假日。
在格日力的主持下,2003年,中国第一个集科研、教学、医疗为一体的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青海建成。次年,国际高原医学大会首次成功在中国举办。2006年,中国唯一的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在青海大学建成,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医学固定研究基地在可可西里建成。同年,格日力领衔的高原医学专业成为青海高校唯一的博士授予单位,实现了青海省博士学位授予点零的突破。
2010年青海大学格日力团队与美国犹他大学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藏族人适应高原的两个新基因(EGLN1和PPARA),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引起世界高原医学界的震动。高原动物是否存在与低氧代谢相关的基因,一直是国际高原医学界的未解之谜。格日力团队与相关单位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与低氧代谢相关的基因存在趋同进化现象,作为破解高原医学国际谜团关键证据,或将终止这场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之争。
“自己培养的土博士也会干出顶天立地的成果”
在青藏高原开展研究,所要付出的艰辛常人难以承受。为获得精确的实验数据与科研资料,格日力带着学生,跟随登山队员攀登海拔6178米的昆仑山玉珠峰。为采集不同海拔高度的血样、取得第一手的珍贵数据,当年54岁的格日力,克服超出正常值的血压和强烈的高原反应,爬到了海拔5800米的数据采集点。在零下的雪域伸出胳膊,让学生先采集自己的血样。
2004年,格日力邀请6个国家的10多位专家学者,在青海召开国际高原医学大会。会议确定了《慢性高原病国际诊断标准》,又称“青海标准”。这是以中国人为主拟订并得以通过的国际通行标准。作为世界上首部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青海标准”在国际范围内让大家对高原病有了清晰的界定。2010年玉树地震,格日力带着医疗救护队,步行7公里赶到救灾部队驻地,逐个了解官兵身体状况,依据“青海标准”,让360多名高原病重症官兵获得妥善救治。
做研究和培养人才同等重要。“青海缺什么?就缺高层次人才。由于高原缺氧,很难引进人才。那怎么办?实践证明,自己培养的土博士也会干出顶天立地的成果。”格日力说。如今,格日力已培养了18名博士研究生,包括蒙古、藏、回、土、满、汉等多个民族,很多人都已经是青海各大医院和高校的骨干。每年,他们都会在格日力的带领下,深入牧区两三个月,为牧民免费看病……(记者何聪 王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