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根在高原
——记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格日力
格日力(中)和他的学生做实验。 本报记者 刘鹏 本报通讯员 祁万强摄
前不久,在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人才发展座谈会”上,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格日力作了发言,题为《我的平台在青藏高原》,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格日力,这位从草原走出的放羊娃,在党和政府的培养关心下,在日本读取了博士、在美国读完了博士后,回到了祖国,回到了青海。“1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很多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没有一间办公室到拥有整整一座楼,从没有一间实验室到拥有省部共建实验室,从没有一篇像模像样的学术论文到实现国际顶级杂志全覆盖,从没有一项高原医学成果到连续获得国际国内大奖,从没有一位专业研究人员到拥有一支具有国际研修背景的高原医学研究队伍。帮助我们实现跨越和超越的,除了我们专业研究团队的辛苦付出之外,还得益于我们在青海拥有无比优越的科技工作政策、发展环境。”说到变化,格日力感慨万千。
我从草原来
记者采访格日力,着实费了不少功夫,他总是忙碌。好不容易预约成功,可一次学术讲座让采访的时间又推迟了。当记者走进他有点凌乱的办公室时,身材壮实、有着高原特有肤色的格日力刚刚参加完会议。沙发上的毛毯堆放在一边,墙角的杂物桶中满是方便面袋子。“小马,请倒点奶茶来!”格日力让他的博士生给记者端上了滚烫的奶茶,这个举动,一下拉近了记者与这位有两次留洋经历医学专家的距离。从一个草原上的放羊娃到医学博士,从一名“赤脚医生”到创建青海历史上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博士生导师,这位集众多光环于一身的传奇人物,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说得最多的是感谢党的培育。
1952年冬的一天,格日力出生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乡的一个偏远山沟。和所有宗务隆山下的孩子一样,年龄不大他就拿起了羊鞭。16岁的时候,在民族学校上学的格日力参加了北京专家在草原上举办的医疗培训班。老一辈医学工作者严谨的教学态度,为他今后从医、从教夯实了坚固的思想基础。一个多月后,他背起药箱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发发药品、打打退烧针是“赤脚医生”的全部工作。有一天,格日力接诊一名严重高烧的孩子时,他所有的医学知识在小患者面前显得捉襟见肘。于是,手足无措的他骑着马抱着孩子送往乡卫生院救治。
也许,没有这名草原上的孩子,格日力会和众多当年的“赤脚医生”一样,默默扎根草原奉献一生。然而,孩子那双渴望生命的眼神,让他决心在医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我的生命是父母亲给予的,我的事业是党和人民赋予的!”
“格日力”在蒙语中意为光辉、光芒。他的全名“阿乐腾格日力”则代表金色的光芒。在党温暖的怀抱里,格日力的事业逐渐发光。
1970年,勤奋好学的格日力被推荐到青海卫校学习专业医疗知识。两年后,成绩优异的他又获得了去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深造的机会。1993年至1999年到日本国信州大学医学部学习,其间,他参加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课题“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建的发病机制及急性高山病的病理生理”的研究工作,独立完成了“慢性肺气肿患者肺减容手术”等多项子课题,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专业杂志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由于成绩突出,提前一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5月,他又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环境与运动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在“低氧运动生理及高原训练”“低氧与肥胖”等课题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际高山医学界专家和同行们的好评,于2001年6月完成了博士后研究。
在这一段看似简单的求学经历背后,格日力付出无数艰辛。对一名从草原上走出来的孩子来说,语言交流、饮食习惯、文字功底等等,都是巨大考验。然而,他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坚韧毅力克服困难,而且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一项项大奖。
高钰琪:求解高原病 | 2009-04-17 |
吴天一: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雪域高原 | 2009-04-17 |
吴天一: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雪域高原 | 2009-04-17 |
吴天一: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雪域高原 | 2009-04-17 |
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主任高钰琪——... | 2009-04-17 |
【“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李素芝 | 2009-04-17 |
马背上的“好曼巴”(图) | 2009-04-17 |
吴天一:“我是‘世界屋脊’的儿子” | 2009-04-17 |
吴天一:“我是‘世界屋脊’的儿子” | 2009-04-17 |
格日力:从青藏高原走出的国际高原医学带头人 | 2009-0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