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吴文俊:不朽的数学人生
//www.workercn.cn2017-05-08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1947年11月,吴文俊考取了中法交换生赴法留学,两年后拿到博士学位。之后他在法国做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成果。

  1951年,具有强烈爱国心的吴文俊放弃了在法国的优越条件而回国,先在北大数学系任教,一年后调到新成立的中科院数学所。此后5年,他刻苦钻研,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他的工作也曾被5位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引用,其中3位还在他们的获奖工作中使用了吴文俊的结果。

  由于吴文俊在拓扑学示性类及示嵌类方面的贡献,1956年他荣获了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于1957年增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然而,吴文俊再次遭遇不顺。

  从1958年起,吴文俊的拓扑学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只能做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1962年,形势变化,吴文俊又重新开始了拓扑学的研究。但两年后随着“四清”运动的开展及后来的文革,他的拓扑学研究再次停滞。

  1972年,科研工作部分恢复。两年后吴文俊的兴趣转向中国数学史,用算法及可计算性的观点来分析中国古代数学。

  文革结束。吴文俊终于走上了凭着兴趣研究的“顺”时。

  已近花甲之时,吴文俊接触到了计算机。为了验证自己所提出的机器证明方法的有效性,他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用Fortran语言实现了符号计算和几何定理证明的算法。编程的工作量是巨大的,他每天10多个小时在机房连续工作。他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与议程求解两个具体研究方向入手,创造了新的方法,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这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正因此,他获得了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

  陈省身评价吴文俊说,他的成果都是“独出蹊径,不袭前人,富创造性”,“这是一个十分杰出的数学家!”

  (科技日报北京5月7日电 李大庆)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