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顾诵芬:炮弹炸出的航空报国梦
//www.workercn.cn2017-05-08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洄游中国逐梦来

顾诵芬:炮弹炸出的航空报国梦

  迈入人生的第87个年头,顾诵芬的生活慢了下来。从家到中航工业科技委步行约500米,他要走上十多分钟。这段路他此前已走了近30年,以往总是来去匆匆。

  他是中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两院院士,已与飞机打了大半生的交道。

  炮弹炸出的“飞机梦”

  1937年7月28日那天,家住燕京大学附近的顾诵芬听到外面隆隆的飞机声,走出门看到日军的轰炸机排着队向西飞去,紧接着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颗颗炸弹落雨般扑向约2000米外的二十九军驻地,火光、浓烟瞬间腾起,冲击波产生的地面震动远不如心里的害怕与愤怒来得剧烈。那时,顾诵芬7岁。

  “有些事是一辈子忘不了的。”顾诵芬说。之后,他随父母来到上海,便开始自己看着书做航模,还从美国通俗科学杂志中知道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模型制造方法。慢慢地,他对“搞飞机有了兴趣”,报考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均被录取。但由于母亲不愿他离开,顾诵芬便留在上海,1947年入读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1951年8月,顾诵芬毕业后本可留校任教,也算遂了父母的心愿。但一心想设计飞机的他,按照组织的分配,来到了国家新组建的航空工业局。

  洗脚时也在看书

  航天工业局在沈阳,当时是一片苍凉之地。

  顾诵芬被安排到生产处制图组,每天的工作就是描图、抄数据、翻译苏联图纸,很枯燥。毕竟新组建的航空工业还处于起步时期,主要任务是修理、仿制苏联支援的各型飞机,自主飞机设计在国内尚是一片空白。

  “仿制等于命根子被抓在别人的手中,一定得设计我们自己的飞机。”顾诵芬晚饭后大部分时间仍在办公室工作,查看与航天技术、飞机设计相关的资料和书。

  曾与他同住一间宿舍的冯家斌回忆,顾诵芬回来后打上一瓶热水,先冲一杯奶粉,剩余的热水便倒入脚盆,再兑上凉水,“双脚放进盆里,然后翻开桌上早已准备好要看的书,这些书大部分是英文版的技术书。上边翻看着书,下边双脚相互搓洗,不时用汤勺搅拌一下杯里的奶粉。当书翻得差不多的时候,双脚也泡好了,此时奶粉冷热可口,便一饮而尽”。

  1956年8月,航空工业局在沈阳112厂建立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飞机设计室,顾诵芬担任气动组组长。他很是兴奋,感慨“从修理到仿制,再到自行设计,几年工夫连跨三大步,我真是生逢其时呀”。

  设计室的第一个任务是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临界马赫数0.8,选用平直机翼、两侧进气方案,定名“歼教1”。顾诵芬负责这架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任务。

  为解决机身两侧进气的难题,顾诵芬跑去北京找资料,借了一辆自行车,每天骑车到北航查找、抄录有用的资料,买了硫酸纸把图描下来,收集废针头组装仪器进行测量……那时去学校的路还没有修好,也没有路灯,他就这样跑了一个星期。

  在所得资料的基础上,他思考出一套可以进行气动力设计计算的方法,完成了翼型、翼身组合型式选择与计算、进气道参数确定和总体设计所需数据的计算。

  1958年7月26日,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喷气式飞机“歼教1”首飞成功。接着,顾诵芬又完成了“初教1”的气动力设计任务,创建了中国人自己的气动力设计方法。

  但世间事往往是过了一个坑,还有一道坎儿,后面的道道沟坎在等着他。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