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李德仁:擦亮中国的“太空之眼”(图)
//www.workercn.cn2017-05-09来源: 央广网
分享到:更多

  由于核心元器件受制于国外,我国遥感卫星定位精度长期停留在300米左右。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李德仁带着他的团队在误差处理上狠下功夫,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我国光学卫星遥感影像的定位精度逐步提高到0.5米水平,从数百公里的高空可以清晰俯瞰地面。“在航天问题上,美国人希望中国人到他这儿买数据,在他的掌控之中。但中国人当然不能这样做。我们就用软件来补硬件不足。”

  和在太空看清故宫的游客相比,李德仁还有更高的期待,那就是让中国的卫星装上聪明的“大脑”。比如当地面灾害发生时,卫星可以在天上一边成像、一边找目标、一边自我校正,在一分钟之内把准确图像传到地面。他用四个Right来形容这个目标:“Right time,正确的时间,Right place,地震发生在四川,就是那个地方要;另外就是Right information或者Right knowledge,你要把这个信息和知识提供给Right person。把天上的卫星变成一个聪明有大脑的卫星,这是我们的使命。”

  武汉大学李德仁的办公室,有一整面墙的奖牌奖状,他的弟子数量庞大,仅博士生就超过了160人。他领衔的团队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从青藏铁路测量到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从北京奥运安保到数字敦煌工程……身影无处不在。但无论科研工作多忙,每年大一新生开学时,这位精神矍铄的院士都会如约出现在武汉大学《测绘学概论》的讲台上。

  李德仁说:“我原来当校长的时候就发现新生会闹专业情绪,测量不就是野外跋山涉水嘛,觉得这个专业不如别的专业好。与其让他们闹情绪不如让院士告诉他,你进这个门,学这个专业,你可以达到很高的高度。”

  “做科研不能跟着外国人走,要走中国人自己的路,要按照国家需求、百姓需要去做”,关于遥感测绘的未来,78岁的李德仁的希望,同样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中国的遥感卫星会超过100个,卫星之间应当是联网的。我提了16个字叫‘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融合、智能服务’,这16个字就是我实现中国梦的具体体现。”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