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二〇一二年,金翔龙在北极黄河站工作。(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大家】
金翔龙,中国海底科学奠基人之一,已是耄耋之年依然活跃在学术研究和工程生产第一线。在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中,“国家需要”始终是那颗决定性的砝码,从致力于海洋石油的勘探,到大陆架的研究,从中国边缘海的海底勘察,到渤海、黄海、东海的地球物理探测,从推动中国参与和引领大洋矿产开发,到推进海洋高新技术开发与海洋工程产业“突围”,只要是国家需要的海洋地质工作,他都倾力而为,倾心奉献。
当今的中国,正在向深海、极地、深空发起挑战,对于中国新一代的海洋工作者和喜爱海洋的年轻人来说,走进金翔龙的海洋世界,从历史和现实的交映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将有助于他们在这片蔚蓝、幽深的世界中破解更多的奥秘。
一
1934年11月,金翔龙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抗战烽火中,年幼的他随父母颠沛流离于武汉、重庆等地,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返回家乡。民族的苦难使他心中深深种下爱国思想,在南京就读初中和高中时,他就积极参加进步组织,投身地下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祖国急需地质事业人才,金翔龙在1952年毅然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选择了当时冷门的地质专业。1956年大学毕业之际,恰逢国家制定《十二年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他和很多同学一样,对开发西部充满激情,希望投身到西部的地质工作中。
就在此时,金翔龙了解到,我国的辽阔海域还是一片神秘的处女地,而在国外,蓝色海洋早已成为一个热点,他感受到海洋对自己的召唤:“对,就是她,海洋!”
金翔龙把自己的选择告诉了老师马杏垣,并诚恳地征询其意见。马杏垣对他说:“好!从沙漠到海洋,这条路子对!”
20世纪50年代,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仅限于生物学,海洋地质科学是一块空白。金翔龙回到母校,向王鸿祯教授求教。王鸿祯对他的请求十分关心,亲笔写信建议其去青岛,找正在参加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议的童第周先生(时任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和曾呈奎先生(专事海洋生物学研究)。
两位学术大家虽不从事地质研究,但他们表示将为金翔龙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来开拓海洋地质这个全新的领域。
1957年,金翔龙走进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身)。面对我国海洋地质学科的一片空白,他决定白手起家。
在童第周和曾呈奎的支持与指导下,金翔龙开始组建海洋地质实验室。这支队伍在1958年我国首次大规模近海综合调查——“全国海洋普查”中,起到了生力军作用,先后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开展海洋地质调查。
通过这次全国海洋普查,金翔龙参与组建了海洋地质调查青岛与广州两基地的地质实验室,组织编写了海洋地质调查与分析规范。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石油资源及技术主要依赖苏联援助,但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刚刚起步的中国工业遭受重创,几近瘫痪。
对此,金翔龙除了愤慨外,更多想到的是要尽快在辽阔海洋中找到石油,为国分忧。而当时的海上调查,仅仅是沉积物取样、水深测量等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对海洋资源的迫切需求。
“学地质、搞勘探,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找矿吗?”有了明确的目标后,金翔龙开始翻阅大量文献,恶补地球物理学知识,数学、物理、无线电、工程机械一样不能少。同时,他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北京和青岛之间,调动一切力量,寻求地震勘探设备。
在中国科学院汇报工作的会议上,金翔龙详细论述了海洋石油勘探对地震勘探设备的迫切需求,中科院秘书长裴丽生听后立即请示党委书记张劲夫,很快盖有张劲夫个人印章的介绍信就交到了金翔龙手中。
金翔龙即刻赶到石油部,调出了我国刚研制出来的第一台地震仪。有了地震仪,他和同事又赶制出近两公里长的电缆,改装了检波器,培训操作人员,组建起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地震队。凭着对专业知识的自信,凭着对开发海洋的执着,金翔龙带着队伍开启了海上勘测作业。
海上作业条件恶劣自不待言,能够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也很有限,但金翔龙他们的想法是无限的,土办法和新设备一起发挥着作用。
为了保证海上每两分钟一次的快速爆炸,来不及用铁钳,金翔龙就用牙齿咬,不断地剥离起爆线。如今,这位老院士满口假牙,他笑着说:“后来,我的牙齿都松动了,引起牙周炎,吃东西都不行。所以说真的是咬着牙把这个事干下来的,地地道道地‘咬牙’。”
就这样,金翔龙带领我国第一个海洋地震队成功地完成了中国海上第一条地震剖面(龙口—秦皇岛),实现了中国海上勘测“零的突破”。
早在1960年,金翔龙依据海上地震勘测及钻井资料,识别出渤海是一个断裂控制形成的、具有巨厚沉积的构造盆地,并划分其海底构造单元,评价了其海底油气远景,指出渤海西南部为油气富集区。金翔龙协助地质部下海勘探,支持地质部组建了第一支海洋物探队,开始了渤海的海底油气勘探。同年,他向石油部提出选择海南莺歌海为第一个海上油气勘探工区的建议,并于1966年协助石油部进入渤海,全面推动了我国海底油气勘探工作的展开。
1961年至1962年,金翔龙以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我国首先调查南黄海,提出“一隆两坳”,将南黄海划为三个构造单元,并指出其中两坳陷具有含油远景,且南坳最佳。该提议被地质部接受为勘探南黄海石油资源的指导性意见,并在勘探中获得了证实。1976年基于北黄海的地球物理勘查结果得到的北黄海构造性质认识,也印证了金翔龙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