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金翔龙:“对,就是她,海洋!”
//www.workercn.cn2017-05-24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三

  海洋的探测与开发非常依赖技术,而从困境中走出来的金翔龙,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技术控”。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金翔龙就自己想方设法改装地震仪、研制水听器,组装海洋地震勘测系统,先后试验成功地震单点测量法和连续剖面测量法,为地质部和石油部的海上勘探提供了海洋地震工作方法与技术方面的重要经验。1960年,他提出剖面仪的设计思想,1969年至1972年参与研制海底静力触探仪和浅层剖面仪,形成仪器产品,并通过海上试验,为渤海“沙七井”处海底浅层结构及工程力学性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数。

  1978年至1981年,金翔龙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组建了现代化的地球物理技术系统。以系统工程思想设计与主持组构“科学一号”调查船上三级计算机控制管理的地球物理采集系统,并在陆上建成陆基的数据处理(计算)中心。此外,他还建成古地磁、电子探针、X荧光能谱等试验室,为科学院系统的海洋工程勘测、海洋环境调查与海底科学研究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

  1991年至1994年,金翔龙在国家海洋局组建现代化的海底探测与信息处理系统。1995至1996年,他协助中国大洋协会引进、组构多频、多波束和深海拖曳等现代化大型海底探测系统,并在筹建的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中组建与其相配套的图形、图像信息后处理系统。海底探测与信息处理系统是国家海洋局承担大洋海底勘探开发和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基础环境与资源评价等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撑基础。

  1996年,在金翔龙大力推动下,海洋“863”项目启动,他主持的相关工作打破了国外软件的长期垄断。项目组开发出多波束探测实时监控和处理系统,自行设计研制了声学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并大大提高了多波束勘测技术精度。

  这些成果,对我国海底探测、海洋调查、海洋测绘和海底科学等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海洋工程科技的发展起步晚,没有相关的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缺乏顶层设计,各部门之间重复性劳动严重,阻碍了整个海洋工程科技的健康发展,造成与国外发达国家近20年的差距。2009年和2011年,金翔龙两次主持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中国海洋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的《中国海洋探测与装备发展战略研究》。他对国内外相关海洋工程科技及产业部门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组织国内数十位专家学者进行详细论证,为我国海洋工程科技的中长期发展之路提供可借鉴的信息。

  海底的统一性、海底自然过程耦合的复杂性和多要素参与的多样性决定了海底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特性。1985年以来,金翔龙在国家海洋局系统将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和海洋地球化学等集成为一体,创建海底科学。1997年,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海洋局首批开放性重点实验室正式批准成立。目前,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海底科学合作研究与交流的窗口和载体,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开发海底资源和发展深海探测技术提供科学支撑,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国的海底科学的发展欣欣向荣,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综合性的海底科学合作研究与交流的重要窗口和载体,一代代年轻的海底科学生力军跃然而起,为此金翔龙倍感欣慰:“我年逾八十,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想尽量多做点工作,为年轻人铺铺路,海洋广阔而精彩的舞台真正属于你们。”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