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情系泥土数十载,研发粉垄耕作术
韦本辉 让板结土壤活起来(知识分子风采)
6月21日这天,广西农科院的韦本辉(见上图,本报记者赵永新摄)研究员特别高兴:以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副站长涂志强研究员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到广西南宁实地考察他潜心研发9年的粉垄绿色生态农业技术(以下简称粉垄技术),并当面听他和农户介绍情况。一个月之前,粉垄技术还被农业部列为“生态环保类”主推技术,向全国重点推介。
“粉垄技术的春天来了!”在农业科技战线奋斗40多年的韦本辉满心喜悦……
新品种新技术,让山药走上平民餐桌
韦本辉,1954年出生于广西北流市的一个小山村,在家排行老大,下面有5个弟弟妹妹,从小就帮父母放牛割草、下地干活,深知农民的不易、粮食的重要。1972年,他高中毕业后回到老家,和农民兄弟一起劳动,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1978年,韦本辉从广西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分到广西农科院,20多年间先后从事期刊编辑、科技情报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
2001年底调任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后,韦本辉把目光锁定在当时不受关注的淮山(也称淮山药、山药)上。“淮山营养丰富、老少咸宜,绝对是好东西。”韦本辉告诉记者,之前广西的淮山研究一片空白,种的都是老品种,产量低、品质差,研究开发的潜力极大。
在一无经费、二缺人手的情况下,他带领几个年轻的科技人员从零起步,一边选育新品种;一边研究新的栽培方法。10多年来,他主持选育了37个品质好、产量高的系列新品种(系),已有“桂淮”6号等12个品种(系)通过审定。作为农业部的淮山研究首席专家,韦本辉联合河南、山东、甘肃、江西等省的科研单位一起攻关,摸索出高效易行的“21111”共性关键栽培技术。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河南、山东等北方型山药品种被引种到宁夏、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广西“桂淮系列”等品种在浙江、江西等长江以南地区引种成功,实现了“南薯北移”“北种西扩”。目前,我国淮山的种植面积已由2008年的300万亩增加到800多万亩,昔日的“奢侈品”摆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与此同时,韦本辉还杂交选育审定了5个高产优质、耐寒耐旱、抗红蜘蛛的木薯新品种,已在广西、江西、湖南的山区成功试种;培育红薯新品种4个,创造了一年两(三)熟种植新模式,实现了冬(春)种夏收,让消费者在5—7月也能吃到新鲜红薯。
累累硕果为韦本辉赢得多项荣誉:农业部薯类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农业淮山药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