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提起杂交水稻,几乎所有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我国杂交水稻历史上,有一位河北人被袁隆平引为伯乐和知己。他曾和袁隆平组成“黄金搭档”,一起为中国杂交水稻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甚至被袁隆平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祖”。
他就是河北唐县人陈洪新。
作为一位吃着馒头、面条长大的北方人,陈洪新是如何与杂交水稻结缘的?他在杂交水稻的推广过程中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月24日,海南省海口市一座普通的院落里,河北唐县人、海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原组长陈洪新,迎来了98岁的生日。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这样的高寿无疑是值得特别庆贺一番的。但陈洪新的这一天,却过得和往常没有区别。这是他多年的习惯,节俭度日,不过生日,也不允许别人贺寿。
“父亲这个人特别简朴,他从来不特意过生日,外人也不知道他的生日。”陈洪新的大女儿陈若玲告诉记者,唯一的例外是袁隆平,以前父亲每年过生日,袁隆平都会来家里看望他。“我记得他最后一次来贺寿是2014年,后来父亲怕影响他的工作,就不让他来了。”
陈洪新为什么能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如此敬重?他和袁隆平有着怎样的特殊关系?这一切,都要从40多年前的一场见面说起。
结缘:初识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作为一名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党员,我曾长期在地方工作,并没有直接分管过农业。我和杂交水稻的缘分,还要从1973年说起。”98岁的陈洪新面庞清瘦、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1973年,54岁的陈洪新被任命为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对陈洪新来说,这是一个他从未接触过的陌生岗位,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我从入党那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任何时候都要服从党的安排。况且在那个年代,能与以大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农业科研打交道,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新鲜感。”陈洪新说。
就这样,陈洪新怀着极高的工作热情,毫不犹豫地赶到湖南省农科院上任,并主动请缨,分管院里的科研工作。
在湖南省农科院,陈洪新第一次听说了杂交水稻科研项目。这是由时为安江农校遗传育种教师的袁隆平研究的项目,经过近10年努力,已经初见成效,正准备组织丰产示范栽培。
曾经饱尝过饥饿带来的痛苦、长期在基层工作的陈洪新,深知“粮食”两个字对国家和人民的特殊意义。因此,他对袁隆平研究的有望可以“亩产800斤以上”的杂交水稻,充满了好奇和希望。
“我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搞调查研究,走进田间地头和实验室,与科研人员、农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要求。”陈洪新回忆说,“有一天,我特意到水稻研究所了解杂交水稻的情况,但没能见到袁隆平。工作人员告诉我,杂交水稻研究处在攻关阶段,袁隆平的科研任务十分繁重,经常在外地奔波,在长沙的停留时间很短。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想见袁隆平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因制种量少,试种大部分安排在袁隆平的安江基地,湖南省农科院只试种了2亩。正是这2亩试验田,成为了后来陈洪新和袁隆平相识的地方。
陈洪新至今仍清楚记得,那是1974年10月上旬的一天,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抽穗扬花。袁隆平从安江赶到长沙,察看杂交水稻的生长情况,就在那块试验田边,陈洪新和袁隆平第一次见了面。
“站在我面前的袁隆平和想象中大不一样,他身材瘦削、皮肤黝黑,简直就像一位整天在田野里劳作、饱经风吹日晒的农民。”时隔多年,陈洪新仍对那次见面的场景记忆犹新。
“感谢你培育出这么好的品种!”陈洪新握着袁隆平的手说。
“到底高产不高产,还要等到收割时验收了才清楚。如果结实率高,亩产可以过千斤,现在还有些外界不确定因素影响,诸如天气、病虫防治等……”陈洪新记得袁隆平的每句回答,袁隆平谦逊务实、绝不夸大的作风,让他觉得“很踏实”。
此后不久,两个杂交水稻试验点的验收产量报告出来了:湖南省农科院试验田,亩产量超过650公斤;安江农校试验田,2亩中稻亩产量628公斤,20亩双季晚稻亩产511公斤。
这一结果让陈洪新喜出望外。“民以食为天,解决好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是天大的事。”陈洪新激动地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稻亩产800斤都是奇迹。而当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居然能达到亩产千斤。“我当时觉得,人生短暂,难得碰上一个值得奋斗一生的事业,虽然年过半百,但是既然碰上了,后半辈子就要拼命把推广杂交稻这件事干好。”
也是从那时起,陈洪新结下了和杂交水稻的不解之缘。
袁隆平弟子回应转基因水稻研究:尚处学术探... | 2014-01-03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惠泽众生“禾下梦... | 2014-01-03 |
袁隆平:“我有两个梦” | 2014-01-03 |
袁隆平:精力充沛的“80”后(图) | 2014-01-03 |
袁院士为高产丰收再发力 | 2014-01-03 |
袁隆平:让更多人吃上大米饭(图) | 2014-01-03 |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图) | 2014-01-03 |
85岁袁隆平科研不“卸任” | 2014-01-03 |
袁隆平:“非典型”科学家的范例 | 2014-01-03 |
袁隆平:名利看淡 每日下田 | 2014-0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