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新功:69岁高龄助海南实现粮食自给
在陈洪新的大力推动下,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1988年达到近2亿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41%,出现了我国杂交水稻生产史上的一个高峰。
然而,在温光资源得天独厚,又是杂交水稻发源地之一的海南岛,杂交水稻却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粮食一直不能自给。
1988年4月,海南正式建省。在当年的一次全国性会议上,海南省领导找到陈洪新,邀请他去海南发展杂交水稻。
“当时海南已经解放30多年了,那么好的地方,却解决不了吃饭问题,每年要调入10万斤大米。无论是海南还是其他地方,能够解决粮食问题都是我的愿望。而且在冬季育种上,海南是为全国作了贡献的,所以我应该帮助海南。”陈洪新回忆说。
因此,在海南建省的第二个月,海南省委就作出决定:正式聘请陈洪新担任海南省政府农业顾问,以加速发展全省的粮食生产。
当时的陈洪新已经69岁,同时还担任着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组长等职务,每天都有大量工作要做。对陈洪新这一决定,许多亲朋好友持有不同意见。有人恳切地劝他:“您已功成名就了,留在湖南可坐享清福,何必再去海南冒风险!”子女们也怕陈洪新身体吃不消,劝阻说:“您年老体弱多病,应在湖南离休,享受天伦之乐!”
“但是我对解决粮食问题的那份渴望,是其他人难以理解的,所以我一定要去!”就这样,倔强的陈洪新踏上自己推广杂交水稻的新征程。
担任海南省政府农业顾问后,陈洪新多次到海南进行调研,结合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与海南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认真进行了分析,制定相应计划。
经过1989年的试种,之后连续3年推广,海南省在推广杂交稻、开发吨粮田的战斗中,迈出了坚实步伐,跟上了全国的发展速度。
海南全省粮食总产量,由1988年的6.4亿公斤增加到1992年的22亿多公斤,基本实现了全省粮食自给。这为海南今后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0年,为杂交水稻推广“两头儿跑”的陈洪新,应海南省政府邀请,正式搬迁至海南定居。
1995年,76岁的陈洪新经中央组织部批准离休。然而,陈洪新对杂交稻总是割舍不下,时刻关注着其的发展。
“父亲离休后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和杂交水稻的发展,家里订了好几种报纸和期刊,他以前天天都要读,现在身体差一些了,就让家人读给他听。”陈若玲告诉记者。
如今,已近百岁的陈洪新身体仍然不错,思维敏捷、谈吐清晰,甚至可以借助步行车自己走路。
虽然已离开故乡很久,但陈洪新的心里仍然有抹不去的乡情。居住在盛产海鲜的海南,陈洪新却对海鲜不感兴趣,最喜爱的还是面条、饺子、馄饨一类的面食,或者红薯、玉米、花生一类的粗粮。粗茶淡饭,却怡然自得。
“父亲经常给我们讲故乡的事。他告诉我们,老家在山区,那里的百姓生活不容易,以此教导我们要节俭,要珍惜眼前的生活。”陈若玲说,“后来,我们就不让他提故乡了,因为一讲起家乡和当年的事,他都会放声大哭!”
(记者 王思达 感谢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袁隆平弟子回应转基因水稻研究:尚处学术探... | 2014-01-03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惠泽众生“禾下梦... | 2014-01-03 |
袁隆平:“我有两个梦” | 2014-01-03 |
袁隆平:精力充沛的“80”后(图) | 2014-01-03 |
袁院士为高产丰收再发力 | 2014-01-03 |
袁隆平:让更多人吃上大米饭(图) | 2014-01-03 |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图) | 2014-01-03 |
85岁袁隆平科研不“卸任” | 2014-01-03 |
袁隆平:“非典型”科学家的范例 | 2014-01-03 |
袁隆平:名利看淡 每日下田 | 2014-0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