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虽然辛苦,但王爽乐此不疲。
颐和园里装了十余处虫情测报灯,王爽最喜欢统计测报灯里“自投罗网”的昆虫。一边是虫,一边是本,她席地而坐,识别着昆虫,制作着标本……不上班的时候,这“功课”能一直从中午做到太阳偏西。“只有先识别了它们,才能知悉危害,下一步才能防治。”渐渐地,王爽脑子里的昆虫种类越来越多,她先后鉴定出危害海棠、丁香、梨树、矮牵牛等植物的多种有害生物,她与同事已经熟练掌握了园内被列为重点防治对象的十几种病虫害的消长规律。
园林中的进修,也让王爽功力大增,除了捉虫,她还会“以虫治虫”。
微风徐徐,颐和园团城湖湖面上碧波荡漾。这里是北京重要的水源保护地,与园内另外两片湖水——昆明湖和藻鉴堂湖互不连通。周边杨柳挺拔,乔灌木丰富,游客眼中,这里风景宜人;王爽眼中,这里暗藏危机。
湖边,一棵峭立的西府海棠,树皮上有一块硬币大小的棕褐色斑块,“这是腐烂病,不赶紧刮除就像癌症一样难缠。”王爽说着,随手从兜里掏出一个类似刮皮刀似的“手术刀”,“咔嚓咔嚓”一刀一刀地剃下“病灶”。王爽要实时监控病虫害,一旦病虫害严重甚至会导致整株树木死亡。
因为靠近水源地,不能过度使用农药防治病害,以免污染水源。怎么办?“以虫治虫!”
从2009年开始,王爽开始探索植物病虫害无农药控制技术,采用生物或物理的措施控制该区域的有害生物,通过释放肿腿蜂、花绒寄甲等天敌“以虫治虫”。此外,王爽还带着同事们在团城湖周围栽种了不少瓢虫、食蚜蝇、寄生蜂喜欢的“蜜源”植物。“虫口密度是不断消长变化的,害虫数量下降的时候,就由这些花蜜给天敌昆虫补充食物来源。”王爽说。
因为“以虫治虫”,2011年,水源地全面实施无农药控制技术,截至2013年底水源地农药施用量较2010年减少95%。
“以菌治病”,应用有益微生物,王爽也得心应手。
海棠,花开似锦,颐和园乐寿堂的西府海棠享誉京城,花开时节,赏花人络绎不绝。
2010年春,本该抽枝发芽的海棠却迟迟没有动静,有些枝干也开始干枯,这可急坏了王爽。“跟往年一样的养护,一样的施肥,为何生长衰弱?”王爽赶紧查阅书籍、拜访专家,多方调查后,最终确认罪魁祸首。原来,岁末年初时,大雪冰冻导致海棠腐烂病流行。
随后,王爽利用三年时间开展微生态制剂应用效果研究,她选取了仁寿殿、长廊沿线、耕织图等景区的80余株海棠,“喂”它们“喝酸奶”——给海棠的根部与树冠施用微生态制剂,提升其“免疫力”。终于,颐和园里的海棠花又恢复繁花盛景。
转眼,近10年过去了,女博士还待在园艺队,只是,白皙的脸庞早被晒出“高原红”,乌黑的长发也被晒得焦黄。可王爽一点不觉得亏,她收获了350余种病虫害和天敌昆虫的监测资料,亲手制作了千余件珍贵标本。在她和同事们的手中,颐和园成为市属公园中首家设立“北京市林业有害生物市级中心测报点”的公园,建立了专门的病理、昆虫实验室,对辖区的测报对象进行系统调查、实时监测和预报。去年起,她又和同事着手将公园里有害生物的监测资料整理成册,预计明年,颐和园植保人员就将拥有自己的“虫情工具书”。
种种的努力,其实都因为一个原因——王爽爱这个抚育了人类、植物、昆虫的大自然,她愿意为营造一个和谐的自然竭尽全力。(本报记者 袁京)
巧嫂张亚利 助姐妹撑起半边天(组图) | 2014-03-16 |
张仁:庄稼的保护神 | 2014-03-16 |
森林卫士陶万强“与虫为伍”消灭“无烟森林... | 2014-03-16 |
胡国静:为甜蜜事业奉献 当科技致富能手 | 2014-03-16 |
向青云:乐当“农技120” | 2014-03-16 |
李保国:太行山上书写传奇人生 | 2014-0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