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图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古有十年磨一剑,今有二十年塑天眼
在怀念南仁东时,他的同事和学生们说,“南老师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
南仁东和FAST的缘分,要从1993年说起。
那一年,日本东京召开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人们希望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
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一把推开代表中国参会的吴盛殷的门,直率地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那时的南仁东才回国三年,此前在日本国立天文台当客座教授,一天的薪水相当于国内一年。可当北京天文台需要他时,他立刻就回来了。
南仁东参加早期的大窝凼选址。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天文(chineseastronomy)
从此,他参与到 FAST 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参加每一次会议。成员在做决定之前都要来听听他的意见。
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从选址到建成的22年时间里,南仁东带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天文(chineseastronomy)
南仁东曾这样描述自己为什么为FAST这么拼命:
“我谈不上有高尚的追求,没有特别多的理想,大部分时间是不得不做……人总得有个面子吧,你往办公室一摊,什么也不做,那不是个事。
我特别怕亏欠别人,国家投了那么多钱,国际上又有人说你在吹牛皮,我就得负点责任。”
2016年9月,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的南仁东,不顾舟车劳顿,从北京飞赴贵州,在远处默默目睹经历了漫长成长岁月的“中国天眼”正式启用。
在他的注视下,这项雄伟的工程从此凝望太空、永恒坚守。或许某天,中国人就能代表人类接收到外星文明发出的讯号……
“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他们?”
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南老师的执着和直率最让我佩服。”
其实,被南仁东这种性格所感染的,又何止他一人。
当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南仁东为了自修英语(主修俄语),常一个人在公交车上学习,往往从始发站学到终点站。在自修英语期间,他整日抱着一本英语词典,背会一页就撕掉一页,直至脱离字典。
南仁东弟弟南仁刚的夫人回忆,当年哥哥回家探亲期间,一边哄着2岁的侄子,一边捧着英语书,即使侄子尿在了他身上他都不知觉,那股执着的学习劲头让她记忆犹新。
天眼之父南仁东:大国重器 深探苍穹(组图) | 2016-10-17 |
2016年度科技创新人物揭晓 | 2016-10-17 |
“天眼”里的年轻人(图) | 2016-10-17 |
李菂:让感知无限延伸(图) | 2016-10-17 |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 | 2016-10-17 |
缅怀“天眼之父”南仁东 梦圆时他却离去 | 2016-10-17 |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 | 2016-10-17 |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魂向天际觅“蝉鸣... | 2016-10-17 |
缅怀南仁东:曾舍高薪回国 一年工资等于国... | 2016-10-17 |
南仁东:大窝凼里的“中国梦”(图) | 2016-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