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懂无线电、焊接、机械的天文学家”
有人说,FAST成就了南仁东。但实际上,早在FAST之前,南仁东就已经是著名的天文学家。1984年,南仁东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在这一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网10余次观测,首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丰富的天体物理成果;VLBI混合成图达到当时国际最高动态范围水平,使20世纪80年代国内进行VLBI数据分析成为可能。
他在日本作客座教授期间,帮助日本空间甚长基线干涉天文台项目解决卫星-地面VLBI的成图难题。多年的突出成果得到国际同行赞誉和认可,他于200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射电天文分部选为主席。
后来,南仁东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回国挑起天文事业重担。
“南老师曾说过,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一生之中能参与大项目的机会难能可贵。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2001年开始参与FAST项目的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张海燕说。如今再忆前期艰难,以及南老师不断鼓励大伙团结一心的情景,她泣不成声。
从FAST项目开始至今,南仁东一直任首席科学家,通过国内外同行间的合作,主持编写了FAST立项建议书,确定了中性氢、脉冲星、分子谱线、VLBI和地外智慧文明搜寻等5大科学内容。FAST具有高灵敏度和大天区覆盖,有利于发现更多罕见品种的脉冲星。中性氢与脉冲星巡视被国际天文界评审为FAST两个最高优先级科学目标。
2012年,FAST 973项目正式启动,作为资深咨询专家,南仁东指导FAST 973项目“射电波段的前沿天体物理课题及FAST早期科学研究”的立项及组织实施;确立了FAST实现世界首个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的原创科学策略;提出调试阶段全波段监测蟹状星云脉冲星的优先观测计划;建议了用于望远镜调整期及早期试观测的单波束和多波束接收机,前者已投入试观测。
在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副经理、办公室主任张蜀新眼里,南仁东不只是个天文学家,他还精通岩土、焊接、机械、工程管理。在审核危岩和崩塌体治理、支护方案时,不懂岩土工程的南仁东,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对方案中的每一张图纸都仔细审核、反复计算,指出方案中的错误,提出了大量的宝贵意见。“他是个天文学家,但为了FAST,他把自己练成了通才,拿起电焊能焊得有模有样,给机械专家提点问题也总在点子上。”张蜀新说。
据FAST工程馈源支撑系统副总工潘高峰回忆,在台址勘察期间,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正确的危岩治理方案,65岁的南仁东和年轻人一起,在没有路的大山里攀爬。在去陡峭山顶时,大家劝他在山下等着,看完结果向他汇报,他却坚持:“我要和你们一起上去,看看实际的情况。”
多年来,FAST项目成为享誉世界的超级大工程,其创新技术得到了各方认可,获得了各种奖励,如创新的索网技术成果获2015年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6年广西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但属于南仁东个人的荣誉却只有“CCTV2016年度科技创新人物”“2016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寥寥几项。
他对名利淡漠,却对现场的工人和贫困地区的孩子十分上心。他曾给来自云南的工人买运动服,还常带些瓜果与工人们分享。每次晚饭后,他都会到工人的工棚坐坐,“端起工人吃饭的碗就喝水”。他的记忆力极好,几乎知道每个工人的名字、工种、收入情况,“还知道一些他们家里的琐事”。张蜀新说,南仁东看到了当地人生活的艰苦,了解当地小孩子上学的不易,于是他出资捐助十余位儿童上学。时至今日,仍有受资助的学生给他写信。
在南仁东逝世时,留下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他骤然离世,留下无数寄望,目前,FAST项目还在紧张调试,“要让FAST早出突破性成果,以慰藉南先生在天之灵。”他的同事和学生们说。
(本报记者 詹媛)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 | 2017-09-17 |
缅怀“天眼之父”南仁东 梦圆时他却离去 | 2017-09-17 |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魂向天际觅“蝉鸣... | 2017-09-17 |
缅怀南仁东:曾舍高薪回国 一年工资等于国... | 2017-09-17 |
南仁东:大窝凼里的“中国梦”(图) | 2017-09-17 |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 用20余年打... | 2017-09-17 |
南仁东:24载“天眼梦”梦圆他却离去(图) | 2017-09-17 |
天文界一大损失“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 | 2017-09-17 |
南仁东:化作星辰长伴“天眼” | 2017-09-17 |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2017-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