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西安晚报:去“特需”服务不能止于消减规模
//www.workercn.cn2014-04-16来源: 西安晚报
分享到:更多

    设立在北京众多公立医院的“特需”和国际医疗服务,向来因“特权服务”、“VIP”等备受争议。记者从北京市卫计委获悉,今年北京将进一步削减公立医院特需医疗规模,各公立医院压缩“特需”的情况,今后将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医院评审挂钩。(4月15日《新京报》)

    “特需”医疗服务,置身于公立医院的土壤中,来自于公共投入的医疗资源,被赋予了差异的供给色彩,违背了普适公平的公益性伦理,甚至过多地占用了公共医疗资源,损害了公共利益。所以,从价值取向上讲,削减甚至取消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更符合公立医院姓“公”的社会期盼。

    不过,“特需”医疗就本身来说是充分选择的结果,消费议价空间的存在,决定了差异化医疗需求的市场。也就是说,“特需”医疗服务是供需利益契合的产物,一面是特定的需求,一面是取利的诉求与冲动。比如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够合理,而特需服务能够弥补公立医院的收入,能体现医生的价值。同时,现阶段民营医疗机构不能完全供给这部分服务。

    寄生于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包含着公益伦理与市场调节的双重错位。那么,公立医院去“特需化”,朝着公益性的方向前进,既需要有相应的服务供给来补位,也需要公立医院远离市场取利之惑。显然,公益医疗去“特需”服务,更有赖于利益调节,不能仅仅止于“物理切割”,单纯靠行政命令来限制和削减。

    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说到底还是医疗体制弊端催生出来的特有现象之一。首先,是现有医疗体制,虽然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并被定性为公益性的地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衍生出药品购销与医疗服务冗长的利益链条,医疗本身的价值被扭曲,医疗资源被分割,资源利用不充分,造成运营成本高、效益低的弊端。公益性成色缺少合理的价值满足来涵养。

    其次,是医疗市场化步伐缓慢,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一直都是禁区,直至十八届三中全会才被首次明确并列入改革内容。改革在路上,但只是一个大的方向,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并不是简单门槛放禁的问题,关键是给予他们怎样的市场地位,如何解决所需的资源配置,如何定位他们与公益医疗的关系等等,都需要一系列政策来配套。

    公益医疗去“特需”服务,跟医改一样也需两条腿走路。其一,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构建出满足公益性生存的环境,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提高补贴的效率,让公立医院没有必要通过开展特需服务来创收,能够更好地保障基本医疗。其二,加快民营医院市场化的培育,激活非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推动医药、医疗、医保相互分离,建立以技养医的服务价格机制,促进医疗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让所有的医疗机构拥有同等的公平竞争环境,满足不同群体对差异医疗的需求。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