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南京再度发力。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分别作出了《关于推进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的决定》和《关于加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的决定》,重工业企业的搬迁和生态保护区的划定,为生态环境减压、添绿、扩容,为城市开辟更大范围的“绿色空间”。
长期以来,在很多地方,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表现为一对矛盾。要上项目、建企业,必然要消耗资源、占用土地、留下污染,在南京四大传统工业片区,这一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金陵石化、梅钢等大企业周边,在不少市民百姓眼里是不适宜生活居住的“污染区”。而本该作为生态环境涵养地的一批山林景区、河湖水源地等,也被产业项目、建设工程所染指,成了城市环境的一块心病。
是要产业的指标数字,还是要发展的质量效益?考验着党委、政府的眼光与定力。要知道,无论是搬迁四大工业区上百平方公里内的工业企业,还是对总面积1600余平方公里的13类104块生态区域红线实现“红线保护”,都是挑战巨大的系统工程,都意味着要牺牲一部分眼前、局部利益,但也正因如此,体现出南京两项《决定》舍眼前、谋长远、顺民意的决心和魄力。
应该看到,搬迁“四大片区”、划定“生态红线”,这是南京产业发展内在要求,在现有基础上,“四大片区”再走传统产业拼资源、比规模的老路没有前途,不可持续,唯有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转型,产业层次、效益才能更上一层楼。搬迁“四大片区”、划定“生态红线”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举,产业结构偏重、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零打碎敲”难以解决,必须从源头入手,把能耗污染彻底切断、把生态空间严格管住,城市环境品质才能实现根本提升。搬迁“四大片区”、划定“生态红线”,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一座城市要吸引全球高端人才、资本等要素,靠的是生态品质、宜居程度,优美的生态环境既是市民百姓现实的享受,更是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最为根本的保障。
诸多环境问题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要想彻底解决,必须坚持不懈。搬迁“四大片区”、保护“生态红线”是一项长期任务,但这并不代表时间宽裕,可以“从容不迫”。面对民意期待、环境倒逼,各级各部门尤其要有争分夺秒的意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从现在开始,统筹规划,及早行动,敢于攻坚,力争搬迁早一天完成、保护早一天见效。特别是面对眼前利益、小我利益的损失,更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背水一战的决心,把“绿色空间”拓出来、保护住、传下去,释放出更大的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