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们既不能安于现状、忽视各种问题的存在,但同时也不应该片面夸大各种问题的严重性,以至于在问题面前束手无策
近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虽然说这是每年的一项例行公事,但此次的《意见》还是提出了不少改革的亮点。其中,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推动发展和改善民生中的难题,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这种“一个导向、三个改起”的提法,就全面概括了今年的改革思路和主线。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际上就是要通过改革消除各种阻碍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以达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目的。不过,在对待当前的改革开放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声称,即使经济社会沿着原有轨道继续运行,也能顺利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而改革不需大动干戈,不需触及体制机制的深层次矛盾,以免引发社会经济的动荡。另一种则认为,现在中国社会到处都是问题,甚至到了危机四伏的地步,假如不尽快进行彻底的改革,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实际上,以上两种观点均有偏颇。我们既不能安于现状、忽视各种问题的存在,但同时也不应该片面夸大各种问题的严重性,以至于在问题面前束手无策。
客观地说,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经过前30多年的积累,各种问题和矛盾开始逐步爆发出来,有些还十分尖锐。比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不清、对市场干预过度、贪污腐败现象突出,以及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公等等。
面对这些千头万绪的问题,改革就必须紧紧抓住主要矛盾,从源头问题、核心问题入手,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政府职能改革就是其中的主要“抓手”,简政放权则是“先手棋”。这一招显然抓住了所有问题的要害,其主要做法就是尽快建立权力清单,以此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这也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改革前途,就取决于政府改革的成败。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既要重视效率和公平协调,现阶段更应该将公平放在特殊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在市场竞争秩序上,还是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领域,只有坚持公平的基本原则,才能将老百姓不满意的诸多问题化解于无形之中。
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需要相应的制度加以保障。按照《意见》的要求,就是要坚持分类有序推进改革,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因为许多问题都互为关联,不少还纠缠在一起。假如没有宏观整体性改革的规划,那么就极可能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陷阱中,进而使某些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更加恶化。
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要求的,在改革的过程中,胆子要大,同时步子又要稳。这就是说,在问题面前,我们既不能故意回避,更不能畏惧退缩,而是要勇于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