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人民网记者统计,云南、上海、广东、广西、海南等多省区市的党委常委会成员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坦陈,自己平时工作“怕得罪人”,为了“一团和气”有话不说。“怕得罪人”成了官员自我批评时讲得最频繁的话之一。
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多次讲话中也强调,不当“老好人”,不做“太平官”。不说人短,不道人过,不得罪人,这种“老好人心态”既回避难题,又缺乏党性原则,久而久之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危害极大。
老好人心态之所以难以根除,有其深刻的根源。做老好人与写官样文章一样,并不是党员干部没有主见,看不到问题,而是这样做被默认为是最安全、最保险。反过来分析,如果大家都愿意做老好人,都不愿得罪人,就说明正气不彰的情况不是个别性的问题,说明“得罪人没好果子吃”的潜规则实际上还在被人奉行。要让大家敢于说真话,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还需要有承受讲真话、直面问题的良好民主氛围和制度保证。
消除老好人现象,就要铲除老好人滋生的土壤。首先就要打破“一言堂”格局,规范权力运行,回到党内民主政治生活的常态。前段时间,广东省纪委规范党政机关人员称呼,禁止下属称上级“老板”、“老大”。规范称呼的实质,是要回归党内民主、平等,向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开刀。在一些地方和职能部门内,“一把手”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在干部的考核、奖惩、升降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其他干部只好“绝对服从”,不敢提意见或讲真话。于是,唯唯诺诺、敷衍塞责、明哲保身的干部才会越来越多。让党员干部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主张,需要规范“一把手”的权力,真正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发展。
打破老好人的市场,还指向干部任用考核机制。是做庸庸碌碌的太平官,还是做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的领导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绩评价标准。为官一任,理当为民多干实事、好事,而决不应该只是不出错、不出格。是看中干部的实绩还是倾向干部“听话”,是倚重能干事、干好事的人,还是偏向拉关系、和稀泥的人?如果踏实肯干、求真务实的人得不到重用,如果敢于讲真话、谈问题的人不被看重反而被打击,那么,官场老好人的心态就会蔓延。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完善竞争机制,畅通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渠道,杜绝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才会正气充盈,让更多党员干部放弃老好人做派。
是做无原则的老好人,还是做明辨是非的正直人,检验的是党员干部自身的政治素养、担当意识。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人人都秉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不作为、慢作为,以为谨小慎微、谨言慎行才是“高明”,那么“战斗堡垒”的作用、“领头羊”的作用还怎以发挥?今天的党员干部手握人民赋予的权力,就必须秉公行事,丢掉心里的小九九,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如若凡事只替自己着想,这样的“老好人”,我们要坚决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