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条道路,两侧沿街成了停车场,乱停乱放、横七竖八的车辆有如“俄罗斯方块”般交错在一起——本报记者近日暗访发现的街巷车辆违停、乱停现象,在城市很多背街小巷都长期存在。正在开展的“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行动中,我市连续下发停车管理两项新规,开出了新增车位、加强执法两大“处方”,一方面通过新增车位缓解停车供需紧张,另一方面通过理顺交管与城管部门的责任,加强执法的协调。
车辆停放杂乱无序,不止是影响市容、有碍观瞻,更重要的是妨碍百姓出行,成了“人工路障”。一些小街巷看似远离主干道,对城市交通“无足轻重”,可往往就是这些街巷,由于被乱停乱放的车辆塞满,成了堵点、瓶颈,顺带着周边几条道路、一片区域跟着遭殃,这种让人进退两难、叫苦不迭的经历,不少人都有过。和一般脏乱差破现象不同,车辆是动态流动的,街巷乱停车也不可能通过一次整治,一劳永逸。治理违停乱停,固然要靠规章制度、法律手段,但是面对城市车辆激增、百姓“抢车位大战”天天上演的现实,如果管理者的思路、方式还停留在以往,车位供给不能增加,仅仅依靠贴罚单、装探头等,即便一时整治停当,时间一长恐怕仍会反弹。
在有条件停车的街巷划出停车位,把暂时空置的拆迁施工用地辟作停车场,同时加强交管部门和城管部门的协调,应该说,这是此次南京出台相关停车管理规定的亮点。近几个月来,由于交管、城管部门相互配合,南京街巷支路新划设近2万个停车位,方便百姓同时,也让街巷停车秩序大为改观。这也让我们看到,只有“理顺”体制与机制,“接通”需求与供给,治理城市管理痼疾才能找到最终出路。
环卫养护投入满足不了实际需求、机扫设备达不到精细作业标准、渣土处置能力跟不上实际清运所需……应该看到,诸多城市环境管理“顽症”久治不愈背后,往往都有着管理体制、机制、措施上的缺位、错位。“痛则不通”启示我们的是,城市管理“理顺”才能“管好”,“通”才能不痛。与治理车辆乱停乱放相关文件出台同时,我市近日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包括大幅提升市政、环卫作业养护定额,进一步改善城市管理硬件条件,科学规划建设渣土处置场地,建立包括渣土处置环境补偿在内的合理环境补偿机制等,这一系列城市管理模式的更新、“版本”的升级,正是找准了城管“顽疾”背后的症结所在,其效果值得期待。
要把“大扫除”的整治效果长效保持、成为常态,关键是要形成一套高效运转、无缝对接的体制机制。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强化整治执法同时,从实际需求、问题导向出发,多一些发现问题的眼光,多做一些“理顺”问题的功课,如同缓解停车难一样,打通“堵点”,换来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