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浪潮是一种力量,一种推动进步与改变现状的力量。诞生20余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如今以新定位、新变革、新集聚,在努力成为中国和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努力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有力推动者
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降下帷幕。著名媒体人曹景行评说:整个电影节,感受到了中国电影的新浪潮、上海电影的新浪潮。“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浪潮是一种力量,一种推动进步与改变现状的力量。诞生20余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如今以新定位、新变革、新集聚,在努力成为中国和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努力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有力推动者。
把定位调整得更加明晰
每个成熟的电影节独有自己的定位和个性。戛纳电影节倾向艺术电影,鼓励创造;柏林电影节选择社会倾向,嘉奖独立;美国奥斯卡自然是美国影业的嘉年会,因为自傲而有些自闭,近年偏爱商业成功与技术突破的影片。上海国际电影节秉承上海城市精神,在放眼全球的背景下,把定位调整得更加明晰:关注亚洲,关注华语,关注新人。
关注亚洲,是基于新的思考。北美电影票房约为109亿美元,欧洲约为80亿美元,而亚洲主要国家,如中国、日本、印度、韩国等达到92亿美元。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电影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时,亚洲悄然成为世界重要的新兴市场。美国漫威电影公司创始人阿维断言:未来10年,将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娱乐时代。在本届电影节上,更多的亚洲电影人士,在积极思考亚洲电影发展。以著名演员中野良子为团长的日本代表团,携7部影片来到上海。韩国电影与印度电影展映同样令人瞩目。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亚洲新人奖的评选,不仅汇聚了亚洲电影力量,而且对亚洲电影有了新的思考。伊朗著名导演桑巴斯认为,中国电影在努力为亚洲电影树立榜样。
关注华语,是立足中国电影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国电影也以其迅速发展赢得世界关注。10年前,美国业界几乎不关心中国影业,话题始终是盗版问题;10年后,好莱坞关心的是美国电影与资金如何进入中国。10年之间,话题虽然变了,但关注点没有变,美国业界关心的依然是美国电影的利益。上海国际电影节把焦点放在华语电影上,主要是促进华语电影的发展与强大。在电影节论坛上,更多的中国电影人在清醒思考:如何拍摄更多优秀中国电影,去率先赢得中国市场。一个事实是:如果没有更多优秀中国电影去赢得观众,中国日益增长的市场与票房,可能是美国电影的“物流通道”。所以,在电影节期间,许多电影人为华语电影鼓与呼,意味深长。中国影人对于华语电影的思考,将深刻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思想,有时会变成生产力,至少会是生产动力。
关注新人,体现一种责任与追求。我们发现:电影变得年轻了。这不仅是说影院里年轻观众多了,同时也是说,电影思维与表达年轻多了。影院里可以继续讲述《归来》那些属于父辈的故事,但更多年轻人在听着《致青春》、《小时代》这些属于他们的故事。只要是他们的故事,他们就掏钱、就欢笑,甚至乐意把影院变成同龄人的“欢乐谷”。电影节期间举办的国际学生短片奖活动、手机电影节活动、微电影征集活动,几乎成了年轻电影人的家园,传递着一种新的声音,一种难以抑制的新生力量。我们可以觉悟到:在文化娱乐领域里,这代人已经率先赢得了他们的话语权。
注重权威与文化实惠
电影节是以参赛和评选为核心的。高质量影片的汇聚,以及权威性评委的汇聚,无疑是形成其专业性与影响力的保障,甚至是它实际地位的体现。上海国际电影节构成了评奖体系,如金爵奖、亚洲新人奖、传媒大奖等等,吸纳了各类电影的参赛竞争。今年有1099部报名参赛,1808部报名参展,构成了历届电影节的新数值。所以,本届评委会组成的权威性、选片人的制度化等等,这些制度层面上的创新,尤为必要。在确保电影节的权威性和专业化的同时,让城市观众得到电影文化实惠,无疑是重要的。我们看到一组数据:在电影节期间,观众达到30万人次,票房超过1300万元。
上海是一座重要的电影城市。当1895年电影在巴黎诞生,1896年上海就出现电影放映。看电影,成为这座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但在眼下的电影市场中,由于进口电影数量的限制,加上引进商热衷美国商业大片,以获得商业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平时电影市场上,你几乎难以看到其他国家的电影。在电影节期间,观众却可以打开眼界,看到不同国家、不同导演、不同风格和类型的电影。今年电影节安排了9个国家影展、6个大师影展,还有许多经典电影的回顾展。放映中国默片《神女》时,上海电影博物馆座无虚席,影片结束后,500多位观众长时间鼓掌。此刻,你会感动于观众对电影的日益尊重。现在,许多观众都把看完片尾字幕作为对电影的尊重。电影节是影迷的狂欢节,这不是电影节的宣传口号,而是一种令人鼓舞的事实。
码头是基础,源头是根本
红地毯,大明星,始终是电影节的人气标志。这是不必洗净的繁华。但电影节如何在繁华之中,扎实推进电影产业发展,应该是电影节更高的能量衍生。
上海提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战略。有心者提出:上海应该成为文化码头,还是应该成为文化源头?其实,从上海文化发展历史看,码头是基础,源头是根本。每当上海成为某种文化的繁华码头时,接着就可能成为繁荣的源头。所以,在电影节成为中国电影最繁荣的交流码头时,同时也应该努力成为推进城市电影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借助政府与业界的合力,集聚各种产业要素,将电影节从单纯的艺术交流,深化成为电影产业的纵深拓展。电影产业融合着艺术、技术、商业与金融等要素。借助电影节平台,集聚产业链与上下游的要素,成为一种新的追求。推动各种市场主体进入上海,既有传统的影业公司联盟,也有新兴媒体公司介入;推动各种电影力量发挥能量,既有外地也有外国的电影资源融入上海产业发展,如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建立等。加上之前进入上海的迪士尼、东方梦工厂、上影特艺等等,这些世界高端电影力量的进入,并与本地电影力量的融合,将会改变上海电影产业的格局和实力。
人们曾经赞扬“北漂”的活力,它借助于首都特有的国家行政资源、国家媒体资源和国家文化资源的集聚,以及相对宽松的治理体系,以其活跃的多元主体,取得了突出成就。近年来,上海电影产业面临挑战,有距离也有压力。上海要更加积极借助开放的城市精神,推动各种电影资源与市场主体进入上海,与本地电影力量或各显神通,或联盟合作,发奋图强,努力开创上海电影产业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