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长沙晚报:皿方罍回归模式值得借鉴
//www.workercn.cn2014-06-30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漂泊海外近百年的皿方罍器身,终于“回家”与器盖团圆了。据本报昨日报道,6月28日晚,这件国宝青铜器的器身、器盖在湖南卫视演播厅完成合体。在海外洽购过程中,为“完罍归湘”慷慨捐款的6家单位企业受到省政府的表彰。

  此次皿方罍器身的洽购回国,勾起国人对5年前一件事的回忆。2009年2月26日,同样是国宝级文物的圆明园青铜兔首,曾以1400万欧元的价格在法国佳士德拍卖会上被拍卖,中国一买家蔡铭超拍下后拒绝付款使其流拍,一时掀起国人对流失文物该如何回国的讨论。虽然此事最终以法国买家皮诺家族向中方无偿捐赠青铜鼠首和兔首而告落幕,但这样依靠老外捐赠义举而赢来的圆满结局,显然是可遇而不可求。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还得靠炎黄子孙自己去努力:或依法追讨,或商业回购。

  依法追讨是最理想的形式,但现实是这已成国际难题。虽然文物流失国追讨有1970年与1995年两份国际公约作为法理依据,但此类公约却留了两个“后门”:一是追溯期限有相应限制,二是公约只对签署协议的国家才生效,且不是“强行法”,其约束力甚微。因此追讨中常见的现象是,在文物几经转手之后,一些国外博物馆与收藏者常以“善意取得”为理由进行搪塞。而对于皿方罍这类文物来说,既非战争掠夺流出,又非被盗走失,靠依法追讨更是不可能。

  在此背景下,商业回购成了流失文物归国的常见途径。可问题是,中国流失海外的一、二级文物就有160多万件,很多文物在国外几经转卖、拍卖,早已将“身价”炒得天高,动不动就要几千万元人民币,我们哪有那么多钱去买?更何况,若政府部门对所有在海外拍卖的流失文物“有拍必购”,势必进一步助长对方追求暴利的动机,抬高回归成本。就如持搅火棍到火堆里抢救一个宝贝,宝贝找到了,却可能在拨弄中将火搅得更旺,再要找回其他宝贝就得付出更大代价。

  以此而言,湖南洽购国宝,是化解这一尴尬、棘手局面最理性、最务实的方法。在获悉皿方罍器身将再次被送往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时,湖南省有关部门与国家文物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通力合作,以洽购的方式及时扑灭这场“火”,既让文物顺利回归故土,又避免了拍卖中漫天要价的损失,可说开创了中国文物回归的新模式。这种“火前取栗”的巧妙手法,集中折射了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担当勇气,是志在必得、众志成城的智慧结晶。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关于历史上流失文物回国的呼声越来越大。一些国人的心情非常迫切,但正所谓“心急吃不得热豆腐”,让漂泊异乡的国宝回归,我们要力争,但更要讲究策略。几个月前,中国商人黄怒波向挪威一博物馆捐资1000万挪威克朗(相当于近千万元人民币),使7根圆明园石柱回归中国,就是比较理性的方法。相比之下,湖南通过洽购促成完罍归湘,既合市场法则,又具谈判智慧,因而更有可操作性和普遍推广的价值。相信随着国人理性、务实精神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流失海外的文物将有望以最小代价回到祖国怀抱。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