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造成财政资金沉淀、闲置的原因,并非钱多了花不出去,而主要在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这不仅是对资金的极大浪费,还容易造成监管漏洞,产生寻租的腐败问题。必须重视体制机制保障和强化执行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6月底,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时指出,各级财政均有一些资金沉淀,资金使用效益未能充分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盘活趴在账上的存量资金,整合专项、优化增量,切实使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
一方面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压力和各项支出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是不少财政资金沉淀、闲置,这种局面发人深省。
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一起构成财政分配的完整体系。相对于财政收入,社会对财政支出的关注较少。实际上,财政支出事关能否科学运用财政资金,满足国家完成各项职能的需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在财政支出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资金没有按照预算进度执行,只得趴在账上,产生“存量资金”。
一般说来,为了保证下一年度的年初或某一时期必需的财政预算支出等,留存适量财政性资金,是必要的。但如果大量的财政资金沉淀在财政部门和各级政府预算执行部门,说明财政预算执行力度不够,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造成财政资金沉淀、闲置的原因,并非钱多了花不出去,而主要在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具体原因包括:一是在政府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收支项目具有不同的规律,会存在收入和支出没有完全匹配的情况,预算实际执行数与计划数存在差异,预算资金大量结转、国库存款沉淀。比如,工程项目的完成时间一般都很长,往往是跨年甚至历经数年,容易导致财政资金的累积。二是预算编制和执行不严格,尤其是存在预算编制粗放,而且执行中预算调整比较多,产生大量的应支未支款项的情况,或者由于原定项目完成或取消、不具备实施条件等导致无法按原用途使用资金。三是财政专户泛滥,这部分存量资金的使用情况容易造成监管漏洞,资金使用不透明而且效率低下,造成资金沉淀。
资金躺在账户中,看似“高枕无忧”,实则是对资金的极大浪费,损失了大量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成本,而且导致政府应行使的职能没行使,应支出的项目没支出。同时,财政专户资金大量滞存在国库之外,容易造成监管漏洞,产生寻租的腐败问题。
把那些没有按照预算进度执行、趴在账上的沉淀结余资金用起来,尤其是将闲置沉淀的资金清理出来用于民生重点领域等亟须支持的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具有重要作用。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必须重视体制机制保障和强化执行力度:
一是积极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一步用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硬化预算约束,加快执行进度,严格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减少财政资金沉淀。
二是严格专户资金管理,加大清理整顿财政专户的力度。对通过专户拨付的资金,必须尽早拨付到具体项目和使用单位。规范单位账户结余资金管理,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加大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及时调整使用或收回无法支出的项目资金。根据财政部要求,从今年6月1日起,一律不再新设专项支出财政专户,目前已设立的专项支出财政专户要逐步取消。
三是探索国库现金运作。在确保资金安全前提下,对库底资金和专户资金进行市场化操作,减少闲置现金,获取投资收益,实现资金保值增值。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过程,是不断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体制机制的过程,这在客观上“倒逼”了财政体制改革。当前,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已经拉开帷幕,相信各项相关制度的改革完善,将更好地促进最大限度减少沉淀、闲置财政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好地惠及民生和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