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XXX(机主姓名)看这个,ht:// ********XXshenqi.apk”。如果收到这样含病毒的短信,千万不要点开下载,否则手机会自动群发该短信让更多的用户上当加入群发短信的队伍中。除了北京,全国不少地区的手机用户8月2日都收到了这样的病毒短信。(8月3日《北京青年报》)
在“超级病毒”、“吸费软件”等耸动标题背后,人们的恐慌可以想见。
花样繁多的手机病毒,何以一再肆虐?于此,当然可以有N种理解。比如说,基于“开放与分享”的网络生态,天然为病毒软件的流行创造了条件;再比如说,去中心化、反权威的互联网精神,也诱导着用户对“新事物”抱持尝试欲;而就技术层面而言,资源共享平台近乎为零的门槛设限,以及病毒软件扩散传播的超低成本,又在客观上助推了病毒软件的屡禁不绝、横行不止。
现实是,某个病毒软件,只有产生了足够的受害群体,才会引发足够重视。但是,当伤害已经造成,才来进行技术拦截和专门清理,显然为时已晚……鉴于过往种种失败经验,对于“病毒软件”的前置过滤,理应提上日程。以XXshenqi.apk为例,该软件并无多少技术含量,且分享链接也疑点重重。倘若平台管理者或移动运营商,能就常见的可疑词汇设计“关键词筛选”环节,想必自一开始,就能有效阻击类似病毒。
针对病毒的,事前的技术过滤,并无太多操作难度。现在很多时候,运营商会就短信中的“可疑链接”,加上风险警示。此一做法,也许是为了规避责任,但确乎能帮助用户避免上当。事实上,回击手机病毒的肆虐蔓延,我们恰需要在此方面加大努力。更多动员专业力量主动作为,而非任由终端用户以身犯险,此一思路应是抑制病毒软件之祸的逻辑起点。
治理手机病毒,离不开更强力的行政介入。职能部门,既要强化“必要、有限和精细”的网络监管,亦要对于那些助恶的下载平台、运营商等严格追责。然而,更重要的改变,显然还在于调动市场之力。也即,通过合理的激励,引入、培植一批有实力的网络安全服务商,以及专门性的学术研究机构。毕竟,唯有专业企业的持续参与,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个社会对于手机病毒的预警精度,和善后处置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