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午口头通知,深夜就来人拆除,没有给亭主出示任何文件依据,也没有说明缘由。如今实施强拆的负责单位尚未找到,损失由亭主自行承担。北京的合法报亭被拆,媒体呼吁官方解释。(央视2014年8月10日)
强拆报刊亭的事件最近几年屡屡发生。当我们走进一座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而路边的报刊亭,往往便是打破沉闷的因素。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不是特意去买报纸,可能只是碰巧路过、等车或者换个零钱,甚至是下雨时躲个雨,迷路时问个路,顺便买份书报看看,都能感受到一种温馨。
然而在多重原因之下,报刊亭成了城市规划的牺牲品。将城市想象为“艺术品”,过于追求整齐划一,精致好看,这种城市美学,带来的后果注定如简·雅各布斯所言:“把追求事物的外表作为首要或主要的内容,除了制造麻烦,别的什么也做不成。”
街头设置些许报刊亭就会影响城市美观,就会妨碍交通,这样的看法不知从何得来。其实漫步一些美丽的大城市,会发现这些城市的特点之一便是街头报刊亭很多,人们不但不觉得它们影响了城市的美观,反倒感觉这些报刊亭已经构成一道靓丽风景线。拆除了报刊亭,路面上似乎是看着更整洁了,可是市民去哪里买报、买书呢?“居民喜欢看电脑玩手机,没人看报纸杂志了,市场需求萎缩,经营报刊亭不赚钱,不如拆掉。”这样的说辞常常被用来回答上述疑问。
对此,笔者要说一句,恰恰是报刊亭拯救了我们那一点可怜的阅读习惯。最近,有一则调查显示,我国国民年人均阅读率不足一本。虽然说当今社会,我们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阅读也不一定读书,但阅读纸质媒体依旧是深层次阅读的一种,毕竟白纸黑字更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网络媒体虽然是新兴阅读方式,然而在浮光掠影式的阅读下,我们更倾向于将其作为一种文化快餐。
一位哲人说过:“泼洗澡水,不能把小孩也泼掉。”对于报刊亭的管理当然必不可少,问题在于,管理是不是需要提前征询一下民意。从现实来看,“一刀切”的管理思路和措施无疑会造成“三输”的局面:一是会给市民带来极大的不便;二是影响和冲击了经营者的生活;三是大规模的清理整顿,也将耗费不菲的公共资金。这样的决策,无论如何都难以称得上足够理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