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山西晚报:请给善行善举一个微笑的回应
//www.workercn.cn2014-08-27来源: 山西晚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省城漪汾公园里发生了这样危险一幕:湖边,一名4岁左右的小男孩不慎头朝下栽进水中。紧急关头,一位心脏还搭着支架的73岁老人跳进湖水中,救出小男孩。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名中年女子连声谢谢都没说就拉着孩子要走,直到被人提醒后,才勉强说了声“谢谢”,这让在场的人感到特别气愤。(山西晚报8月26日报道)

  黄大爷不顾个人安危舍身救人,这在都市冷漠症频繁暴发的当下,温暖人心。虽然说,道义的本质在于自治,善行善举,无非寻求内心安稳而已,本无关乎外界如何评价。但世俗社会,人际交往总免不了人情牵累,当黄大爷的义举被受益人冷漠视之时,难免让人愤愤然。

  中年女子不情愿道谢,对黄大爷个人来讲,可能没什么。黄大爷救起落水儿童本就是不求回报的。但中年女子的冷漠面孔,之于一个道德环境的良好运转,却不会有任何增益,甚至会形成坏的示范。要知道,德性的养成,并不只是靠个体自身的道德努力,还有周围道德共同体的濡染。一个良好的道德共同体,对周围人群的教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而一个良好道德共同体的形成,需要常态有序的道德接力。完成这个道德接力的重要一环,便是对善行善举的正面反馈。一个微笑,一声谢谢,一句保重,都是让人舒服的善意回赠。也只有双方能形成良好互动,才有可能在周围形成一个道德共同体,让道德流淌起来,感染众人。这也就是说,社区道德共同体能不能建立,就在于一个共同体内的人如何进行道德交往。

  就比如,黄大爷在漪汾公园的义举,首先就能在周围传递正能量。它是具体可感的,接地气的,更能让人心同此理,效仿学习;但与此同时,受益方的冷漠举动,却负载满满负能量,它让周围有道德感的人产生不适,也更让人寒心:如果冒着生命危险的善行善举连最起码的尊重都得不到,那还不如不去做。受益人冷漠对待善行善举,其负激励是显而易见的。

  或许也正因此,山东省将“受益人应当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成员表达谢意、予以慰藉”写进《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受益须答谢”成为一种义务性规定,看似解决了英雄“流汗又流泪”难题,但以法律来强制道德,终究有点矫枉过正的意思。何况,原则性要求罚则缺如,也实难保证效果。

  有人遇险,周围人视而不见,这是冷漠;得到帮助、化险为夷后连一声“谢谢”都吝啬于表达,同样是冷漠。所以,当我们抱怨这个社会冷漠症流行之时,是不是也要反思,究竟是没有好人,还是没有培育好人的善意环境。如果人人相亲,对善行善举保持敬意,我帮一下你,你道一声谢,不愁培育不出一个和谐融洽的道德共同体。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更一般的问题,即脱离了传统的熟人社会,处在彼此不熟悉的陌生人社区,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答案其实并不难找,不妨就遵照孟子所提倡的准则,“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一个个小的道德共同体建立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氛围也就提升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