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中国青年报:城里人的慈悲与“小村姑娘”的惶恐
//www.workercn.cn2014-09-02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老家的那个小山村,五六十家人,在这十年来,有七八个姑娘出门,从来没给家里来过信,也无从知道她们去了哪里。她们消失了,就像我们常说的:人间蒸发。”这段文字,是陕西作家丁小村写下的,他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因为在刚刚过去的8月中,好几位姑娘遭遇了暂时或永久的“人间蒸发”,联系此前的听闻,便有了这篇让人“心有戚戚”的文章。

  丁小村的这篇题为《家乡的小姑娘》的文章,传播并不是很广泛,但是,几乎每一个看到它的人,心情都免不了灰暗,为最近那些遭遇不幸的姑娘,为那些走出小村在城市中打拼的姑娘,为那些“人间蒸发”的姑娘……自从重庆女孩高渝“搭错车被害”的事情传出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身边的人们,都习惯性地用“失联”这个词来概括形容。显然,相较于“人间蒸发”,“失联”这个词要温柔敦厚一些。

  在和朋友聊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问:最近这些“失联”的女孩,是不是基本都是“小镇姑娘”或“小村姑娘”?朋友说,好像不是的,但这些人是多数。问这个问题,不是我天然地鄙薄小镇及小村姑娘,也不是说这些小地方来的姑娘,由于生活阅历及经验的相对不足,就该遇上这样的糟糕事情,我仅仅是想提醒大家思考一下,在城乡的物质差距逐渐缩小的当下,有没有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的东西。比如,小村姑娘与城市究竟隔膜到什么地步?在丑恶的人性面前,什么才是她们对抗的底气?

  那些“人间蒸发”的姑娘,我们无从得知她们究竟遭遇了什么,但是,从最朴素的认知来看,她们的“人间蒸发”,肯定有主动、有被动,甚至不排除她们中的一些人,遭遇了悲惨的事情,最后只能“独留青冢向黄昏”。在一些人看来,包括高渝在内的一些被歹人所害的姑娘,自己也是有过错的,因为,20岁左右的年纪,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有最起码的自我保护能力。从道理上讲,确实如此,可是,这个道理,难以让人接受。就好比,许多人都喜欢一脸哀怨、爱使小性子的林黛玉,可真正到了娶老婆的时候,却几乎没有人不愿意将“人情练达”的薛宝钗娶回家,世界就是如此分裂与搞笑。

  我只想说一个道理,即,单纯不是过错,简单不是罪过,我们这个社会,理应给单纯的人,安全且美好的生活体验,而不应该让她们被动地把自己装到套子里。最起码,能够给这个群体,在刚开始走出自己的小圈子之时,一个相对安全、相对可信任的氛围与空间。

  以前,说到城乡差距的时候,破烂的衣服、城市里手足无措的表情,都能让人清晰地明白,城里人和乡下人有差距、有距离。今天,如果再用这些的眼光来看城乡鸿沟,基本看不到什么了。城里有的,乡村可能一样也不缺;可是,差距永远都不只体现在吃穿用上,心灵的差距恰恰最为遥远,正如那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站在我面前,我却不认识你。”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或许都该问问自己,对那些包括“小村姑娘”在内的乡下人,我们的心灵,和他们究竟有多遥远?我们是否真正对他们一视同仁?

  多年前,“我奋斗了十八年,就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的故事,广为流传。有些人从中读出了农家子弟奋斗的艰辛,有些人读出了无奈乃至悲怆,可是,这句格言一般的故事,背后潜藏的奋斗细节,城乡两个群体的碰撞,以及化解风险与矛盾的故事,却全被掩盖了起来,我们难以知晓,农家子弟遭遇了什么,栽了多少跟头……

  对每个城里人来说,呼唤制度的一视同仁,非常轻松;自己坚持不作恶,大多数人也能做到,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让自己的心灵,每时每刻都能保持一种柔软的姿态。然而,小镇及小村的人,无论在哪里都能遇到一幅慈悲的面孔,却不是那么容易了。慈悲与善良,常常能够温暖很多冰冷的心灵,同时这种温暖,也能滋润每一个陌生人的心田。

  一个人,无论他来自城市或农村,无论他富贵或贫穷,如果他(她)能时刻被善与爱包裹,如果从来不会有人嫌弃他们的过往与生活背景,我相信,他及她被动或主动”人间蒸发“的概率,都会小很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