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韩媒日前报道称,报告显示,超三成半的韩国老人每月仍为成年子女补贴生活费用,平均补贴额度超过3000元人民币。成年男女经济上依赖父母,日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尴尬现象。
近年屡见诸报端的“啃老族”一词,实际上是中文媒体特有的词,西方国家并不存在“啃老族”说法。早在1999年,英国媒体针对“没上学、没就业、没培训”的16岁至24岁青年人群体,创造出“NEET”一词。“NEET”一词后来被全球广泛使用,泛指无所事事的年轻成年人,转译成汉语称作“尼特族”,还衍生出“啃老族”等一系列类似的说法。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尼特族”占同龄群体的比例近几年大致在10%至20%之间浮动。这一数据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它与就业率直接相关,也关系社会稳定。
“尼特族”并不等同于“啃老族”。一方面,西方社会深厚的个人主义传统在舆论上要求成年人自立、遏制“啃老”行为;另一方面,相对可观的失业津贴也帮补了“尼特族”的基本经济需求。然而,随着近几年经济持续不景气和物价上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也出现了年轻成年人甚至中年人回迁父母家中的现象,这些人被称作“归巢族”。“归巢族”虽然未必在经济上依赖父母,甚至还给父母付房租,却也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啃老族”。
反观东亚文化圈,成年子女仰仗父母救济的“啃老”现象正大行其道。且不说中国和韩国,日本的“尼特族”也规模可观,日本厚生省的数据显示,2012年日本“尼特族”总数达到63万。自古以来,东亚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的文化,社会生活中强调家庭和集体的作用,也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更强调个体独立的西方文化中,伴随子女的成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变得疏远;在东亚文化中,子女成家才是父母与子女关系转变的一个重要节点,但也并未大大削减两代之间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彼此的抚养和赡养关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富人的孩子晚当家,在东亚文化背景下尤为如此。在东亚文化圈中,社会的日渐富足养成了一代不愿当家的“啃老族”,使“啃老”现象蔚然成风。
当然,催生“啃老族”的原因还有许多,其中还包括巨大的就业压力和难以承担的房价。不难想象,会有人认为“啃老”是年轻人在经济困难之下的权宜之计,也是缓解社会保障体系缺陷的一剂及时药。
但无法否认的是,“啃老”和另外一剂缓解社会保障缺陷的“药方”——“养儿防老”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样的矛盾之下,积极促进青年人就业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