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法制日报:减少人口大迁徙须均衡公共服务
//www.workercn.cn2014-09-18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其实,很多人的“候鸟式”迁徙,并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充满着艰难与无奈。既然候鸟的身份难以改变,迁徙也就只能是一种必然、一种宿命

  近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特别是要做大做强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县城,提升人口承载能力,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

  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确实是目前经济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君不见,每到年关,国内城乡之间、东西南北就会出现涉及庞大人口的春运大迁徙。场面之壮观,处境之艰难,令人难忘,也让人痛心。每到这时,也总会有人开始喊话,不要回家过年,并列举出若干好处,云云。用意虽好,却不免迂阔。如非迫不得已,没有人愿意费时耗力地这样迁徙奔波。

  其实,很多人的“候鸟式”迁徙,并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充满着艰难与无奈。既然候鸟的身份难以改变,迁徙也就只能是一种必然、一种宿命。无法选择,不能放弃。

  其一,大批中西部农民选择“孔雀东南飞”,主要是因为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相对更活跃,就业机会更多,薪酬水平高于本土,而且,经过30多年的外出流动打工,这些地区也慢慢积累起出外打工农民需要的老乡、亲朋等人际关系资源。习惯于在熟人社会生存的农民,也会在陌生的异地,不断扩展丰富这种人际关系。

  其二,尽管这些年来中西部地区一直在努力发展,一度也曾出现了很多农民就地转移的现象,但总体而言,中西部城镇化的发展有待提高,对于当地农民的吸引力还不足。只要是有过外出打工经历的人,完全可以通过比较作出判断。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无论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就业目的地,还是中西部城镇,为外来务工者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均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形。换言之,这些城镇需要的只是农民工的廉价劳动力,至于他们能不能在当地成为新市民,能不能安居乐业,相关的制度举措还差得很远。住房、医疗、教育等制度,基本上还是以城镇常驻人口为基数设定,外来人口很难真正落下脚来,只能不停地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奔波。

  以教育为例,尽管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各地在接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方面力度不小,但囿于地方的财力,乃至城乡分治的惯性思维,这种接纳仍呈现出被动和疲态。在一些大城市,屡屡出现排斥随迁子女的现象。尽管教育部不断出台政策,比如明确要求各地按照随迁子女在校人数拨付教育经费,但入学难、就地参加高考等问题的解决,并非易事。

  还有住房,以前很多城市未经大规模改造时,外来务工人员还可以找到简陋但相对廉价的住处,这几年,随着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务工人员只能迁出市区居住。一个便捷、廉价的租住之地尚且难找,更不要说在高房价压力之下的安居梦了。

  不能听任一部分社会成员在使用公共产品、享受公共服务上的分化不断扩大。有分化,则必然加剧一些人群的边缘化,并可能最终导致社会的断裂。唯愿在接下来的中西部就地城镇化中,不要习惯性沿袭东南沿海地区的老办法,总想着提升城市硬件,也应该考虑一下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只有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享用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则“候鸟式”大迁徙的局面才有可能真正化解。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