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9月14日傍晚,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一男生小黄乘坐教学楼电梯,不幸被电梯卡住窒息身亡。据业内人士介绍,电梯出现的这种门还未关上就继续上升的意外情况,业内俗称“溜梯”,比较少见。出现这种事故,可能是电梯设计存在缺陷,或保养缺失。(9月21日新华网)
电梯惊魂,这并非第一次见诸报端。而在那些被媒体披露的事故细节中,我们甚至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其背后的形成之因:或设计缺陷,或年检缺位、检修失职。虽然就目前的信息看,我们尚不能断定发生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这起电梯事故就一定是因为这一众所周知的原因造成,但由此而引发的电梯安全和电梯故障发生时的自我逃生讨论,却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在这起事故中,被称为“罪魁祸首”的电梯在日常运行中有没有经过必要的保养和检修?这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根据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相关规定,使用中的电梯应当每年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检验申请,至少每十五日要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如果上述规定华侨大学都严格按照程序遵照执行了,那么,如此明显而重大的故障必定会得到有效的排除,一个鲜活的生命也就不可能因此而逝去。
合理的解释是,华侨大学对电梯的管理和维护还是遵循着“有故障才报修,无故障便置之不管”的旧有态度,那么,基于责任缺失下的安全管理,因疏忽和侥幸而造成的生命逝去,就必须要有人为此担责。遗憾的是,在事故发生后的这一周多日子里,我们既看不到校方对这一事件的真诚回应,也看不到电梯检验及维修的相关部门对其维护记录的具体披露,我们看到的,只是民众对电梯现状的恐惧与不安,以及那些隐藏在背后的对失职行为的种种怀疑与猜想。
而与这些怀疑与猜忌同时传播于网络的,还有那些形式多样的“电梯故障自救帖”。在这起事件后,这些形象而生动的帖子,的确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但同时应该反思的是,这些可能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的常识,为什么一直得不到常规化的普及?当下的各个高校,安全问题虽然警钟长鸣,但在安全自救与防范上,却往往都是流于形式,其核心要义要么与当下这个时代严重脱节,要么总是得过且过、应付了事。以至于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理论,却囿于现实的脱节而不能在关键时刻保护自身。试想,如果逝去的那位男生果真像“科普贴”中说的那样,在电梯完全停稳后,对轿厢地板与楼层地板是否水平保持着足够的警惕,悲剧或许就能有效地被避免。
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正了当下电梯安全所要做好的两条防线:一是必要的安全检修与维护;一是必要的安全常识与自救。只有当两者共同发生作用时,个人的生命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当然,前者依赖的是责任部门的尽责态度和监管部门的严厉督查,而后者则依赖于学校及社会的共同传授。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防护体系中,前者仍是后者的基础与保障,如果我们过分夸大自我防护的作用,那么,这本末倒置的做法,其危害性绝不亚于电梯事故本身。一如此次事件中那语焉不详的责任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