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昨天媒体报道的两条本地新闻值得一说,一则是南京每条城市道路都将有度身定制的“绿化方案”,“配”什么样的树也将有自己的“菜单”。另一条是,下个月扬子公交将推出6条“定制公交”线路,乘客可以自行选择单程预约,只预约去程或是返程。两条消息内容各异,但联系在一起看却颇有意味。(10月21日 南京日报)
城市绿化的建设维护、公交线路的设置运行,都是典型的社会公共服务,其服务对象都是面广量大的市民百姓,放在过去,采取标准化、一刀切的办法最为简便。就拿绿化来说,过去一条路种植什么树木,以及绿化布局方案,都由建设单位定,有的甚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个领导个人喜好,城市绿化千篇一律、缺乏特色自然就不足为奇。公交方面也是如此,城市范围扩大,居住人口外延,但线路设计、运力配置却往往“平均用力”,结果有的线路太过拥挤,有的则整条线上“放空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公共服务的统一标准、统一配置当然有明显好处,但在公众需求日渐多元、城市建设讲求特色的今天,单纯套用一个标准显然已不合时宜。就连那些有着全球统一菜单的洋快餐品牌,也在不断推出适合不同顾客需要的定制化产品,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更应及时顺应实际需求的不断变化。
越来越多的“个性定制”,体现的是公共服务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应该看到,一些公共服务产品、项目、政策的制定,名义上讲求“统一标准”,实际上却是管理者怕麻烦,带有管理和思维上的惰性。因为“众口难调”,就不注重调查和满足个性化需求;因为贪图省事,就一个模子套用到底。比如有些地方,按照标准化建设的养老设施,却遇到老人不愿入住的尴尬;还有的地方,政府提供的免费就业培训看上去热热闹闹,实则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乏人问津。这些公共服务用意良好,却效果不佳,原因就在于只看到了抽象的“大众”,而忽视了其中不同类型的“小众”和不同需求的个体。
有人担心,社会公共服务面向的是全体公众,过分强调个性、特色,可能带来公共资源为少部分人服务的不公平现象。对此不必担忧,如南京推出的“定制公交”就是一种不享受政府补贴的企业行为,根据公众预约情况,选择是否开行,其运营情况由市场决定。又如很多地方试点的居家养老定制化服务,就采取政府补贴购买的形式或引入了社会资本参与,选择何种“套餐”由个人决定,同样体现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结合。
其实,公共服务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部门一手包办,相反,长期垄断在一些部门手中正是造成其缺乏灵活与个性的原因。大到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维护,小到社区公益服务,我们期待着,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够改变思维,降低门槛,形成政府与市场的互补、互动,让更多的公共服务项目成为精准满足需求、提供多样选择的“个性定制”。(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