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南京日报:别用“物质秤砣”衡量“古诗重量”
//www.workercn.cn2014-10-24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小时候背诵古诗文的经历,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觉得受用。受访者印象深刻的古诗词有,《登鹳雀楼》、《静夜思》、《长歌行》、《悯农》等。古文名篇有《桃花源记》、《出师表》、《陋室铭》、《岳阳楼记》等。(中国青年报 10月22日)

  调查结果值得欣慰,但忧虑的是,调查仅限于中国青年报读者,可以说都算是喜欢文化的。这些人中还有19.3%的人感到“古诗词现在没啥用处”,那假如这是一项全民调查,结果又会如何?

  我想,说出“现在也没啥用”的比例就绝对不会是19.3%了。缘何在一些人的心中,会有古诗词无用的感慨呢?这其实是文化的错位,是在用“物质秤砣”衡量“古诗重量”。

  古诗词换不来农民的丰收,换不来工人的工资,换不来商人的利益。非要用物质衡量的话,古诗词确实是没有用处的。但如果坚持这个衡量标准,无疑是在文化山重水复的路上越走越远。

  抛开功利的束缚,我们就会发现,古诗词又是很有用处的。它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素养,可以让我们更儒雅更有气质。如果少男少女都来读一读李清照,或许爱情就会少些彷徨计较;如果读一读李白,就会多些洒脱不羁,多些浪漫情怀;如果读一读杜甫和屈原,就会明白何为盛衰离乱,何为忧国情怀。

  商人喜欢古诗词,会是一个儒商;官员喜欢古诗词,会是一个儒官;孩子喜欢古诗词,也就不会写出“孙悟空的女儿叫慈禧”的作文了。当然,在多元化的时代里,不该固守传统,成天抱着诗词吟唱不休;但是,也别把文化瑰宝当做垃圾弃之不顾,亦不能用“物质秤砣”去衡量“古诗价值”。文化不是用来称的,而是用来品味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