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教育一旦坚持应试不动摇,以逐利代替育人,与功利、利益纠缠不清,教育者汲汲于蝇头小利,被利益牵着鼻子走,从既往的经验来看,教育就会失去公平公正的基准,更难言培育大写的“人”。
深秋时节,天气转凉,但教育的温度却持续走高。
备受瞩目的2015年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考试渐入高潮。有媒体报道,国考报名从2001年的3万多人攀升到去年的152万人,通过审核人数连续6年超过100万人。截至10月20日,国考报名通过审核人数达43.7万,最热职位竞争比达到1396:1。
与国考如影随形的国考辅导班也生意火爆。山东济南历山路上一家教育机构,明晃晃地标注一年国考协议班课程共25800元。更有甚者,在辽宁大连市,有培训机构开出了国考培训9.8万元的天价。有意思的是,虽然天价培训班让人觉得很“肉疼”,但前去报名的大学生们依然络绎不绝。
“论文保证原创,时间需2个月,价格1万元以上,如果可以接受,我们再找作者具体咨询。”中国论文买卖猖獗的现状,近日再次被多家媒体热炒。如今,发论文收版面费已成为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愈演愈烈的论文收费之风已经刮起庞大的“论文经济”和“论文产业”。有人测算,我国论文市场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什么这一古谚在当下大学生的择业上没能得到体现?为什么在欧美一些国家,不少学生毕业后甘愿做一名普通志愿者,或者成为一名面点师?学术贵在求真。为什么作为传播思想的期刊却充斥着弄虚作假,甚至“潜规则”大行其道?
不同的选择背后是不同的价值观。一个孩子,如果小时候没有埋下理想的种子,不知道将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被父母和老师牵着鼻子走,长大后自然哪里“好处多”就飞蛾扑火般去追、去抢,哪怕那是一条极其难走的独木桥。一个孩子,如果从小不知道求真、向善、尚美,不知道做人做事都应有行为操守和职业规范的底线,其父母和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心怀正义、向往崇高、不逾底线的人,长大后,难免会做出让家长寒心、为大众唾弃,违背社会公德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
国考培训也好,论文买卖也罢,表面红红火火的生意无不透射着非理性达至疯狂的价值观,反映出我们的教育被浓重的功利思想所裹挟,被诸多利益集团所渗透的事实。而偏颇的价值观之所以盛行,既有法制不够完善的问题,也有个人自我认知存在偏差的问题。根本上是因为教育背离常识越来越远。往深处说,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守住育人的根本,没有抓住培养人成就人的原则。教育者没有点破孩子本该知道的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没有让其看到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更不用说教会孩子做一个让世界变得更美的人。
对此,每位教育者都应警醒,去反思高温不退的教育怪象背后的真正原因。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像一株静静站在河边的大树,远远地看着世界的风云变幻,却不改自己滋养树荫下幼小生灵的使命。尽管处于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但教育者不能忘却自己的使命,应始终怀着一颗敬畏和关爱之心,时时保持一种清醒,为孩子做榜样,在一个个稚嫩的心灵里播下积极价值观的种子。即使面对浮躁而功利的社会大环境,依然要努力不改初衷,让所教所育的每个孩子认识自身,认清方向,拥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相反,教育一旦坚持应试不动摇,以逐利代替育人,与功利、利益纠缠不清,教育者汲汲于蝇头小利,被利益牵着鼻子走,从既往的经验来看,教育就会失去公平公正的基准,更难言培育大写的“人”。倘若任其毫无束缚地发展,教育有可能像失控的火车一样,脱离正常轨道。实际上,任由教育由“虚火”走向狂热,整个教育生态都会遭到断根般的破坏。
当下,教育“虚火”亟需一剂退烧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在身体向前飞奔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停下来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让教育退去狂热与浮躁,回归理性,直抵心灵。(张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