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多次涉及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最近一次是前不久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价值之论述可谓语精用宏。由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素养应当成为文艺工作者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文艺工作者如何领略文化时命,要解决哪些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呢?
首先要辨体兼容以明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新内涵。就国学而言,是大国学。就文化而论,是全文化。所谓大国学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传统与实践成果。正如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我们社会主义文化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今天的中国身处地球村里,信息化社会使各国处在彼此影响和深度关联中。中华文化自古就是以开放性姿态融合各地域和民族文化而激荡而丰富起来的。正如人的生命需要多维营养,文化也需要各种资源交相滋养。所谓全文化指的是我们面对传统文化,既有儒家为主干,也要融合佛家、道家、兵家、法家等多种文化作全面扬弃与继承。多维文化视角的比对,有利于我们现在以及未来在回应各种更为复杂的现实问题时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与思考视角。
其次是立心识势以致用。文艺工作者是精神工作者,其精神境界与人文素养决定了一个时代的文化与文明高度。如何认识自己在时代所处的文化使命,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厚今薄古,是我们文艺工作者要解决的自信与自觉的时代命题。有人认为,中华文化在百年以来衰落已极,重振难上加难,再努力也是补习和重修。也有人认为,时异命移,中华文化作用有限,对校正社会人心难以起到根本作用。但是,纵观中华文化数千年,正是因应和回答不同时代的命题才有了丰饶多维的发展。以儒家论,董仲舒、王通、程朱,王阳明、王夫之、戴震等的儒学体系之不同,正是因时变异而构建。再暗天上日月犹长照,再亮地域向背有明暗,人民性是历史的主轴。文艺工作者倘若不作稻粱谋,其文化良知的自觉终将使其认识到每个时代的文命有别,重在发现与立心致用。
第三是化精拓新以资用。化精是读经典,会经典,活用经典。由此,弄清楚、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变得格外关键。要弄清楚、讲清楚,首先就必须深入学习基本典籍。古人云,“欲成一代经纶手,须读数本紧要书”。佛家之《金刚经》《六祖坛经》,道家之《道德经》《庄子》,百家共推之《易经》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智慧的渊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活用,所以要与文艺工作者的日常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此谓化精。化精而后可以拓新,即是在新时代条件下根据现实积极实践与拓展。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如安徽之梨园戏近年来在欧洲受到欢迎,其化精拓新可谓典范。
任何国家的文化可以因为历史时段取舍不同,但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母体文化而发展。我们时常可以从国外的视角中看到对于当下中国社会评论的传统余绪分析。近百年的历史终将置于千年视角中重新解读与评估。抉发当代文化的历史价值,认识其背后的历史传承、时代探索的关系,以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盘活传统优质资源,实行创造性转化,当是文艺工作者领略文化时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