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无论当今世界的哪一个国家,加强改革创新都是其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选择
“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主席在雁栖湖畔,面对APEC各成员领导人和工商界领袖,话音铿锵。而在“阳光之城”布里斯班举办的G20峰会上,中国为推进全球增长战略提交的134项政策措施,“惠民生”也是重要内容。这都让人想起那句哲言:不管走多远,不要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改革迈开的每一个步伐,都可能影响到每个人的微观生活。北京APEC会议还未结束,媒体就已经开始解读会议成果可能带给老百姓的红利;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结束的消息甫一传出,众多中国的新妈妈们就已为即将到来的免税澳洲奶粉“两眼放光”。在“环球同此凉热”的今天,既有中国梦,也有亚太梦、世界梦,梦想的疆界越来越大。只有国与国之间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让经济更有活力、贸易更加自由、道路更加通畅、人与人交往更加密切,才可能共同繁荣进步,也才可能有人民富足安宁的生活。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老百姓的“好日子”也有了新的标准、新的内涵。能不能在小区旁边建一个垃圾焚烧厂,居民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日本、美国的例子;该不该延迟退休年龄,也请用国际数据来说话。在全球化的开放环境中执政,群众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与公民意识的提升,是必然要考虑的变量。在大时代中定位新的坐标,在大格局中谋划新的篇章,在大发展中找寻新的驱动,需要更大勇气、更多智慧、更强定力。
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不平凡历程告诉我们,顺应人民需求,为人民而改革,才能确保改革始终行进在正确方向;激发社会活力、惠及更多百姓,才能使创新拥有强大的动力。一句话,判断改革、创新、开放是成功还是失败,惟一的标准就是看能不能增进人民福祉,让百姓生活得更好。这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这样的原则,在迈向崭新的“太平洋时代”、构建面向未来的亚太新格局时,我们依然必须牢记。
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强调,“各国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确,“骑在羊背上”的澳大利亚也好,被称为“世界办公室”的印度也好,无论当今世界的哪一个国家,加强改革创新都是其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选择。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走出的道路、秉持的理念,本身就有着世界性的意义。这也必然意味着更为艰难的改革,因为这已经不再是“国境线内的事物”,而是在国际视野下各个国家的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其中协调的成本、利益的博弈甚至是文化的冲突,都要求全球治理机制、发展机制的变革与创新。
历史的回声意味深长。两年前,党的十八大结束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一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点燃亿万人民的中国梦;一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摁下全面深化改革启动键,强调“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周前,这样的声音回荡在北京APEC会议这一载入史册的盛会中,传向广阔的太平洋。相信,随着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进一步加大,这样的“中国价值”,也必将成为世界人民共同梦想最温暖的底色、最深厚的内涵。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