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深圳特区报: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
//www.workercn.cn2014-11-25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当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与生俱来、人为固化的身份时,农业现代化进程才会具有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工进城热潮不退,我国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困境逐渐浮出水面,“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演变成一个尴尬的现实,“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日益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中央日前专门发文,提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为促进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积蓄专门人才。

  “农民荒”的出现,与人们对农民的身份偏见有关。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把持着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与“粮食安全”第一道闸门的农民,理应是整个社会的“衣食父母”。不过,出力流汗的他们却总是被称为“乡下人”、“乡巴佬”与“泥腿子”,几乎没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农或者从事农业生产,稍有条件就想“跳出农门”,摆脱不受尊重的农民身份。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滞后的窘迫现实,使得农民“想出去、留不住、不愿回”,导致农村缺乏有文化、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农业现代化进程被一种恶性循环阻滞了。

  对“职业农民”的认定,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是走出恶性循环的关键一步。当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与生俱来、人为固化的身份时,他们就像教书育人的教师与治病救人的医生一样,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对称的回报,赢得社会的尊重,过上体面的生活,农业现代化进程才会具有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

  认定固然重要,培育则是关键。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对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是传授技术、指导思路,更得在产业扶持上下功夫。它绝不等同于以往的农民培训,是升级版而不是加长版,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农业部门的“独角戏”,还需要制度的顶层设计加以支撑,在培育方案与认定标准上都要进行细化与完善,增加“职业农民”资格的含金量,让高级农民与高级工程师或技师一样,享受到制度的福利。

  职业无高低贵贱,“栽得梧桐凤自来”。“职业农民”不再只是追求维持生计,而是充分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因此,培育“职业农民”,前提是必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真正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虽历经多年改革,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增长,但与其他职业相比,与城镇居民收入相较,却总是呈现出“一直在追赶,从来未超越”的局面。现代农业的改革创新,“职业农民”的技术、经营与管理能力的提升,都要求与之相匹配的社会认同与经济收入,否则,即使摆脱了身份的“枷锁”,农民却仍然算不上一个体面的职业,还是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只有构建起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强力吸引作用,才能使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来,防止由于“后继乏人”而出现农业人才人力上的巨大断层。(姚龙华)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