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中国教育报:“让教育回归本性”别止于讲道理
顾骏
//www.workercn.cn2015-03-09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大家几乎都寄希望于通过改革高考制度来革新教育,但如果问题梳理不清楚,恐怕不但学生情感缺失等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希望通过优化高考办法以筛选人才的目的也实现不了。

  有全国人大代表日前在教育改革专场访谈中表示,“比高考分数更重要的就是改变高考的评价价值,转为对孩子幸福观和人生观的认可”,“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教育导向,认为清洁工、挖煤工人也是成功的就好了”,“艺术教育是给人情感的教育,现在我发现很多理工科学生没有情感,连孝敬父母的情感都没有,这是很恐怖的。教育回归常态,就是让人回归人样”。

  这些观点看似个个有理,但细思量却值得商榷。比如,要求高考成为“对孩子幸福观和人生观的认可”,这话固然不错,但要把这个要求操作化,成为可以衡量考生是否有资格进大学的指标,难度恐怕不是一点点。中国教育要树立“清洁工、挖煤工人也是一种成功”的价值观,不知道那些急于“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贫困地区孩子能否转变过来?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中国教育确实存在偏差,但这不完全是因为教育自身问题,更多的还是社会出了偏差,要在不消除社会偏差的情况下就消除教育偏差,说说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在当今不少国家中,确实可以听到“扫地一丝不苟,挖煤单班产量高也是成功”的说法,但把清洁工、煤矿工人同比尔·盖茨、霍金、巴菲特、贝克汉姆等量齐观的,大概也只是“个人价值观”,因为毕竟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体育文化事业还是需要大腕的。中国能不能独辟蹊径,成为第一个“观念和实际都绝对平等的社会”,或许有机会,但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不像——1840年鸦片战争落败后,痛感“落后就要挨打”的中华民族,无法把迎头赶上的希望单纯寄托在扫地和挖煤的精益求精上,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

  不过,“让教育回归常态,就是让人回归人样”在大方向上是完全有道理的。今天中国教育讲竞争有余,讲为人之道不足,从情感到信义都存在明显不足。不仅理科学生如此,文科学生同样如此,不能因为近年来出现几位理科学生的极端行为,就给理科学生全体随意贴上“病情特别严重”的标签。因为大学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都是从相同的基础教育阶段过来的,无论在文理分班之前还是之后,基础教育都仅仅服务于学生考上大学,应该教什么、教多少,完全取决于高考时怎么考,学校对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都由此而定。要有所改变,不能等到学生进了大学,而应该从中小学做起,最好自出生后就从家庭教育做起。毕竟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人格教育包括情感教育要比其他任何素质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这么说不是为大学开脱,而是在承认大学应该继续承担这方面责任的同时,更强调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有其专门的内容,越是年幼时,越是应该打好基本素质的基础。按照人类身心发展的规律,年幼时情感比较丰富,成年后理性比较成熟。如果颠倒教育内容安排的次序,恐怕只能事倍功半。这就是为什么那位代表特别希望在中小学进行改革,加强体育和艺术教育:体育为强壮身体,艺术为丰富情感,包括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孝敬。

  其实,不满于今天中国教育的人士不少,大家几乎都寄希望于通过改革高考制度来革新教育,但如果问题梳理不清楚,没有针对性的突破,恐怕不但学生情感缺失等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希望通过优化高考办法以筛选人才的目的也实现不了,这才是真正的“两头不着地”。所以,要提升中国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不但要说清楚教育改革应该干什么,更要科学地设计出怎么干最有效。如此,才能走出“说得越多、改革越多而教育问题也越多”的怪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