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网络图片)
网络和媒体,请负起责任
校园暴力事件与学校体制、家庭教育不无关系,但又有多少人追问过网络和媒体的责任?
曾经一个名为“某中学女生群架”的视频竟引来30多万网友的疯狂点击,暴力视频之大受欢迎可见一斑。
成年人看到这种暴力事件的报道,更多的是感慨或愤怒,但是青春期的孩子或许会被那种所谓“新奇的”、“豪迈的”言行所吸引,试着去模仿,进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面对学业的负担、生理心理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很有压力的。父母工作忙,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学校学生多,老师不可能一一关注到。这时候网络和媒体就应当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媒体传播需要把握好尺度,报道校园暴力事件的目的何在?报道就是为了警示,预防这种事件的再次发生。可是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点击量,而过多渲染暴力成分,过细再现暴力情节,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青春期的孩子无论在分辨能力还是选择能力方面都不太成熟,什么是积极的,什么是万万碰不得的,他们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因此净化网络环境势在必行,加大监管惩治力度,减少对不良现象的过度渲染,让孩子健康成长。(酉柔)
成人的世界不该只有冷漠
十几岁,身着校服,却对同学恶语相向,拳脚相加。当事人所处的花季年华和其行为的反差,确实让人触目惊心。我告别中学时代不算太久,还能够清楚记得自己在那个阶段的状态,虽然在大人眼中,我听话懂事,但必须承认的是,那些懵懂、盲目、过激的想法也曾出现在我的脑海。我庆幸自己的成长道路没有走偏,也没有遭遇令学生闻风丧胆的“姐妹党”……
作为同龄的旁观者,我明白校园暴力事件绝不是一时兴起,这些所谓的“施暴者”也绝不是一天炼成的。“人之初,性本善”,成人没有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还总是将问题上纲上线。动辄被冠以“问题青年”的帽子只会压得这些孩子喘不上气,他们的叛逆心理也因此更加强烈。
校园暴力事件必须得到妥善解决,但需在保护当事人脆弱心灵的前提下。希望成人世界中的旁观者都能放下身段,不要一味地指指点点。偶尔想想自己的过去,尝试着理解这些青春期的成长有多么艰难,那些青少年遇到困扰时有多么脆弱,或许事情就没有那么复杂困难。(张文尧)
一周看点:废除行政强拆 切莫“新瓶装旧酒” 2010-11-26 |
曹 林:反思杀子悲剧重在完善社保 2011-06-03 |
齐鲁晚报:校园“暴力文化土壤”是怎么形成的 2008-12-30 |
齐鲁晚报:校园“暴力文化土壤”是怎么形成的 2008-12-30 |
子在渊:学生暴力视频为何屡屡发生 2012-04-10 |
余星馨:微博上的旁观可能成为伤害 2013-05-30 |
黄黔川:强吻女生不只违反师德 2014-10-13 |
光明网:“中国好儿子”,情、法可相容? 2015-01-09 |
面对校园暴力,我们该做些什么? 2015-03-26 |
中国网:谁该为校园暴力事件反思 2008-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