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刘小玲
核心观点
科学和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日益被老百姓所感知。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发展、创新创业软环境、大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前沿布局等方面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有没有必要提前来一个“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普化?就是用接地气的话跟老百姓说说,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科普化当先行
今年市委唯一的重点调研课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研究,听取各界意见建议。韩正同志日前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指出,一号课题最终拿出的方案,要跳出文件的条条框框,有针对性、有操作性、充满行动力,能够有火花。笔者作为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也很荣幸地参与到了相关的调研工作当中。但当与同行和非同行密切交流的时候,越发感觉到“科技创新中心”科普化走在前头的必要性。
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对上海的意义、对整个国家的意义,甚至于对提升中华民族自豪感的意义,毋庸置疑。科学和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也日益被老百姓所感知。由此我想到,在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发展、创新创业软环境、大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前沿布局等方面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有没有必要提前来一个“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普化?就是用接地气的话跟老百姓说说,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会给百姓关心的看病、教育、出行、就业等等带来哪些积极的变化?
尽快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至关重要
鉴于此,笔者提出,在积极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的同时,不妨给“一号课题”做做科普,暖暖场,造造势。原因有三:
一是科技虽然在百姓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但老百姓对科技创新的关心远不如民生问题来得迫切。因为科技如水,它是渗透在产品里面,渗透在服务里面,渗透在仪器里面,很多情况下要配合管理和服务方式来发挥作用。这就使得老百姓在很多情况下不容易体会到服务改进了是由于科技的进步,或者说科技在当中发挥了很大的支持作用。
二是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越发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据说19世纪的欧洲大学,博士们毕业的时候要宣誓,其大意是:要捍卫科学并开疆拓土;要将(上帝的)真理发扬光大。据此我们可以知道,“传播”是科学研究的应有之义。历史发展也证明了,失去了公众理解和参与的科学,将寸步难行。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重要基础,就是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参与科学决策。据2010年中国全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公民科学素质的达标率为13.7%,虽然远远高于全国3.27%的平均水平;但同一时期欧盟的总体达标率是13.8%、美国是28.2%、瑞典是35.1%。上海要创建科技创新中心,尽快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至关重要。
三是按照全面依法治国精神,政府的重大工程和项目必须合法合规合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需要长期稳定而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而且由于科技研发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往往还有可能面临失败的风险。那么,这些投入有什么产出?值不值得?投入了科技之后是不是其他领域就不投入或少投入了?都需要政府对广大纳税人有一个交代。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普化,必须走在前面,这不仅是提升科学事业群众基础的前提,而且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条件。欧盟在重要决策出台之前,政府一般会通过“共识会议”或者“发放绿皮书”的方式,广泛征集群众意见,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科普重点应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目标
基于此,笔者建议宣传、科技、科协等相关系统和部门尽早出台科技创新中心科普化工作方案,通过报刊、电视、广播、专题展览、微电影、微信等多种方式宣传和讲解科技创新中心与百姓生活的关系。
同时,通过民意调查、有奖参与、绿皮书等多种途径动员广大市民参与科技创新中心的研究方案制订。通过组织社会动员,了解民生关注点,使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工程和项目布局在追求科技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的同时更体现民意。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要继续提升上海公民的科学素质。在公民具备“四科”(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公民“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应进一步优化目前的科普重点、科普工作考核、公民科学素质测试,转到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目标。
科技创新,理应为全民共知、全民共用、全民共享、全民共谋,最终成为上海民众乃至中华民族的潜意识。因此,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普化应当先行。
(作者为上海科学院规划研究处副研究员)
广州日报:拯救“百家讲坛”其实很简单 2008-12-04 |
广州日报:拯救“百家讲坛”其实很简单 2008-12-04 |
南方日报:OMP面前,国人需要更多的“知... 2009-02-17 |
南方日报:OMP面前,国人需要更多的“知... 2009-02-17 |
王石川:专家享出镜特权是双刃剑 2011-03-17 |
邹国芳:灾难谣言启示应强化国民科普教育 2011-03-22 |
徐炳涛:防辐射服之争不能沦为专家之间的“... 2011-12-19 |
苏文洋:专家解释错在所答非所问 2012-04-23 |
国民可悲论,叫谁心纠结? 2014-05-14 |
简满屯:“转基因共识”如何形成 2015-0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