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检察日报:“拿着车补坐公车”正在成为现实
李曙明
//www.workercn.cn2015-04-02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新华社报道,3月31日,在广州举行的一个有广东省多个城市参与的工作座谈会上,记者惊讶地发现,去年已启动货币化公车改革的深圳市,8个与会单位的10名干部竟带有8名司机。记者随后查明,10人中,一名市领导,不在公车改革范围,仍然配有公车;两名区领导,按照公车改革方案可以选择保留公务车或者发补贴,二人选择了保留公务车;其余7人,已按规定每月领取车补。

  深圳距离广州不远,交通便利,坐高铁快的话只需半小时。这样的事实面前,“10人开会8车8司机”,的确有些扎眼。早在公车改革之初,公众即对改革会不会演变为少数人“拿着车补坐公车”表达了担心。新华社报道表明,这种担心正在一些地方成为现实。如果不廓清其中是非,采取果断措施制止这种现象而是任其蔓延,公车改革的前景不容乐观。

  公车改革最主要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厉行节约,减少公车经费支出;二是破除一些人头脑中的特权思想,令其回归公仆本位。而“拿着车补坐公车”,则让这两个目标都落了空。尽管这么干的是极少数地方的极少数人,但危害是巨大的。

  危害,首先是销蚀百姓对公车改革的信心。公车问题之多、改革之迫切,无需多言;对公车改革,公众拍手称快,却也并非没有担心。公车改革要取得成功,除高层制度层面的强力推进,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一旦“拿着车补坐公车”等消极现象销蚀公众的改革信心,虽无碍改革最终成功,但恐有较长弯路要走。

  危害,还在于它可能产生极不好的示范效应。公车改革是大势所趋,没有人敢公开反对,但对于失去曾经拥有的既得利益,并非每个人都心甘情愿。这种心态表现在行动上即是:对即将启动的改革,能拖就拖;拖不过去了,则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留有余地”。和打车、坐火车相比,坐专车要舒服得多。“深圳的可以坐车来开会,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对其他地方与会者来说,有这种想法很正常。一旦部分人将思想付诸行动,下次开会坐车来的将会更多。

  “拿着车补坐公车”,有个人方面的原因,但我不想过多指责个人———和人相比,制度更为根本。关于此事,当地有关领导的说法是:“经询问,此次用车是符合有关规定的。”对于上述定性的准确性,我并不怀疑,但10人开会8辆车8名司机,却仍然“符合有关规定”,恰恰反映出公车改革配套措施的不完善,相关办法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比如单位机动用车管理、政府公车服务中心用车申请、相关出差用车规定等等。

  也许有人用“这是到外地开会”为“拿着车补坐公车”辩解。不想反驳更多,想问一句:您觉得车补该花在什么地方?还想提醒:离广州更远地方的参会人员,可没有这么干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